近代以来,社会的变迁进步引带着文化教育事业逐步摆脱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封闭的私塾办学,走向官绅仕商与公众集资所兴办的、有着较为完整教学方案的学堂书院,其演变过程较短。而随着“科举废、学校兴”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清末民初渐为规模化的、有着完整教育体系的新式学校很快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主体。张家口地域作为中国北方长城边地,地方辖属治权多经变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曾有所落后,李茹“清末民初察哈尔地区新式教育发展初探”做出了基本分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王朝,中国渐入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随着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学子们走出去、引进来,西方先进的学校教育体制对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予以改造,传统文化中的“仕农工商”序位中,虽然视读书仕途为一生最高追求,然而当中国走入二十世纪,民众的普及型教育成为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的基础,教育事业亦为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由此,张家口地方的新式教育公立学校曾一度兴盛,尤以民国政府设立察哈尔行省之后为显要。
一、1937年抗战前张家口城区学校建置概况
清末民初,张家口城区属直隶宣化府万全县辖治,民国版《万全县志》大致梳理了清末的教育制度:清代之科举,即其教育制度设儒学……设立书院以为生童肄业之所,此外仅由私人自动集资或单独设塾授徒,至民智如何启迪、学校如何设置、学生又如何训练,则国家官厅听其自然。基于如此的国家教育制度背景下,光绪三年(1877)由察哈尔都统、万全县尹等官员、民间开始筹集资费,翌年创建了张家口抡才书院。
对于民国前期的教育,较清末时期已经“教育事业则蓬勃,一日千里”。1914至1927年,北洋政府察哈尔特别区都统署侨驻张家口城区,对于张家口的教育事业有所建树,“本口教育事业甚不发达,然自张之江都统到任以来,极力提倡,少有起色。”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置察哈尔省,万全县为察省首县,张家口城区虽为省会驻地,但仍为万全县属地。由此张家口的教育“更形发达,县立学校与省立学校参互杂处”,在万全县教育“学区”分布中,1929年起张家口定为第四学区,1930年重新划分后张家口为第二学区。
在察哈尔省域内呈现出民国以来稳定发展的局面之后,教育事业方面制定了《察哈尔省各县教育组织规程》。 1930年后察省政府工作以《察哈尔省政府公报》向社会做刊布,另有分属机关相关公报。依据行省建制,“察哈尔省教育厅”统筹管理本省的教育事业。以下以一些相关史料文献做阶段性、分类别简要梳理。
1、1925年张家口教育
察哈尔特别区立中等学校5所、1所职业学校,小学校5所、清真小学校5所,平民教育学校11所。“而小学教育本直隶万全地面,故县立学校与察哈尔区立学校参互杂处,而相比较则以察哈尔所立者为多……又以借治问题不解决,所有学校皆赁房而设,因陋就简设置殊不完备。”由此区立小学校、平民学校设立班数多为一个班。
表1 1925年察哈尔特别区立暨万全县立学校一览表
学 校 |
地 点 |
班数 |
所属机关 |
成立时间 |
区立第一中学 |
青年会东边 |
4 |
察哈尔特别区教育厅 |
民国4年 |
区立第一师范 |
新营房 |
3 |
教育厅 |
民国5年 |
区立女子师范 |
下蒙古营 |
1 |
教育厅 |
民国14年 |
察哈尔 实业学校 |
土尔沟 |
3 |
教育厅 |
民国12年 |
区立职业学校 |
元台子 |
2 |
教育厅 |
民国14年 |
培植学校 |
西豁子 |
3 |
美普会 |
|
小 学 |
|
|
|
|
女子高级 小学校 |
下蒙古营(附在女子师范内) |
3 |
属察哈尔 特别区 |
|
师范附属 高级小学校 |
上东营 |
3 |
同上 |
|
师范附属 初级小学校 |
新营房 |
4 |
同上 |
|
第一初级 小学校 |
下东营 |
1 |
同上 |
|
第二初级 小学校 |
上东营 |
1 |
同上 |
|
清真第一 小学校 |
土尔沟 |
1 |
同上 |
|
清真第二 小学校 |
下堡西关 清真寺内 |
1 |
同上 |
|
清真第三 小学校 |
深沟草场巷 西口外 |
1 |
同上 |
|
清真第四 小学校 |
元台子 清真寺内 |
1 |
同上 |
|
清真第五 小学校 |
上堡清真寺内 |
1 |
同上 |
|
第一平民学校 |
上蒙古营 |
2 |
同上 |
|
第二平民学校 |
东安大街六条 |
1 |
同上 |
|
第三平民学校 |
下东营 |
1 |
同上 |
|
第四平民学校 |
上东营 |
1 |
同上 |
|
第五平民学校 |
孤魂庙 |
1 |
同上 |
|
第六平民学校 |
朝阳洞大街 路东 |
1 |
同上 |
|
第七平民学校 |
东岔子 |
1 |
同上 |
|
第八平民学校 |
土尔沟赵家坟 |
2 |
同上 |
|
第九平民学校 |
南营房鲁班庙 |
2 |
同上 |
|
第十平民学校 |
刘家大门 |
1 |
同上 |
|
第十一 平民学校 |
南市场 |
1 |
同上 |
|
|
|
|
|
|
张家口 高级小学校 |
下堡抡才书院 |
4 |
万全县属 |
|
高初级 女子小学校 |
深沟街 刘家大门 |
5 |
同上 |
|
第一初级 小学校 |
边路街行宫巷 |
4 |
同上 |
|
第二初级 小学校 |
上堡河神庙内 |
2 |
同上 |
|
第三初级 小学校 |
下堡弥陀寺内 |
2 |
同上 |
|
第四初级 小学校 |
县城隍庙内 |
2 |
同上 |
|
第五初级 小学校 |
下堡右营 永福寺庙 |
3 |
同上 |
|
第六初级 小学校 |
深沟街马王庙内 |
2 |
同上 |
|
第七初级 小学校 |
上堡北观音堂内 |
1 |
同上 |
|
第八初级 小学校 |
下堡花儿巷 |
1 |
同上 |
|
第九初级 小学校 |
桥东四条胡同 |
1 |
同上 |
|
1、 1930年察哈尔省立各学校及省教育机关及全年经费
表2 1930年全年19万余元数量分誌如下
序号 |
学校名称及街址 |
分配经费 |
备 注 |
1 |
土尔沟农业学校 |
17292元 |
|
2 |
仁寿街第一师范学校 |
18572元 |
全年加炭费360元 |
3 |
上东营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
2784元 |
|
4 |
下蒙古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
9876元 |
|
5 |
西大院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 |
3120元 |
|
6 |
下蒙古营第一女子师范附属蒙养園 |
915元 |
全年加领炭费75元 |
7 |
民政厅街第一中学校 |
12374元 |
每年加炭费120元、岁修费150元、运动费200元 |
8 |
玉带桥街第一职业学校 |
12768元 |
全年加领炭费180元 |
9 |
宣化城内第二师范学校 |
31580元 |
|
10 |
宣化城内第二中学校 |
22840元 |
|
11 |
宣化城内第二职业学校 |
3487元 |
|
12 |
宣化城内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
1400元 |
|
13 |
联合小学11处 |
共8810元 |
均在张家口内 |
14 |
清真小学校5处 |
共1800元 |
均在张家口内 |
15 |
八旗第一、二高小学校 |
共1440元 |
均附设各旗群总管署内 |
16 |
八旗初级小学校8处 |
7440元 |
每年加领旅费360元。 均附设各旗群总管署内 |
17 |
三群初级小学校4处, |
2632元, |
每年加领全年旅费88元,均附设器群总管署内, |
18 |
仁寿街通俗教育馆 |
3600元 |
每月有财政厅拨200,由学田租拨100元; |
19 |
仁寿街通俗演讲所 |
2600元 |
|
20 |
教育公报处 |
2400元 |
附设教厅内 |
21 |
民众教育办事处 |
900元 |
此款有学田租项下拨给,附设厅内 |
22 |
民众学校 |
1872元 |
此款有学田租项下拨给;均在张家口 |
23 |
农民补习学校4处 |
4880元 |
按办理一期四个月计算,有学田租项下转拨; 均在张家口 |
24 |
国外留学生津贴
|
2500元 |
原定留英一名年支2000元,留日一名年支500元,留学国内各大学生津贴3600元。 |
|
|
总计191652元 |
全年加领临时费1533元。 |
资料来源:《中华教育界》18卷6期“察哈尔省教育经费之统计”
表2所列1930年察哈尔省政府的教育经费,照顾了社会不同层面的受教育需求。有普及型教育(小学、中学、师范)、女子教育、职业类教育(农民补习)、民族教育(回民学校、八旗学校)、社会教育(通俗教育馆与演讲所),等等。另外,1930年由察哈尔省设办的公立新式学校,主要集中在张家口城区与宣化城内。
3、以《万全县志》、《察哈尔省通志》统计
民国二十四年(1935),新修《察哈尔省通志》与重修的《万全县志》相继完成编纂,作为官家方志,其中对于本省内及张家口城区内的学校与文化教育归纳其中。另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察哈尔省教育厅编辑的《察哈尔教育厅最近工作概况》,以颁布计划、学风整顿、举行会议等项为纲目,详尽总结了国民政府察哈尔省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进展。
表3 清末民初张家口城区内县立学校
序号 |
学 校 名 称 |
校 址 |
沿 革 备 注 |
1 |
县立第二小学校 |
堡内抡才书院 校舍52间、面积155方丈、体育场一处(笔者注:体育场位于书院巷西头、小营坊路南) |
光绪三十二年维新改为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三十四年改为自治学社、宣统元年改为高等学堂(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一年与他校合并为“完全小学”。 |
2 |
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校 |
深沟街刘家大门 校舍37间、体育场一处在驼号巷。 |
光绪三十二年创设于堡内书院西院,单另开门。民国十三年校长购买民房搬迁至此。 (笔者注:抡才书院前院西院,最早设为“淑范女学堂”) |
3 |
张家口九校办公处 (笔者注:相当于教育局设置) |
南营房学校内 |
原在行宫庙巷,民国二十一年迁移 |
4 |
张家口学校園 |
南营房
|
民国九年,万全县张县长因道署发树苗二千株,委邑绅购地九亩,栽树并建筑亭榭,名曰“张家口学校園”。 |
5 |
张家口初级小学第一校 |
边路街行宫庙内,校舍13间 |
光绪三十二年办学校无人出资,经李绅景设法倡修庙貌,历经五次筑校。 |
6 |
张家口初级小学第二校 |
上堡河神庙 校舍12间 |
光绪三十二年办,李绅景修建。 |
7 |
张家口初级小学第四校 |
堡内城隍庙 校舍9间 |
清光绪三十三年办,李绅景修建 |
8 |
张家口初级小学第五校 |
南营房永福寺 校舍13间 |
清光绪三十三年办,经李绅景修建 |
9 |
张家口初级小学第六校 |
深沟马王庙 校舍10间 |
民国四年,经李绅景劝募捐款修建改建。 |
10 |
张家口初级小学第七校 |
上堡北观音堂 校舍20间 |
民国四年修葺 |
11 |
张家口初级小学第八校 |
南马圈张花园租赁民房7间 |
民国五年成立 |
12 |
张家口初级小学第九校 |
桥东四条胡同, 租赁怡安公司房院7间。 |
民国五年成立 |
资料来源:民国版《万全县志·卷七·建设》汇总
李茹“清末民初察哈尔地区新式教育发展初探”利用《察哈尔省通志》做出省内小学校建设情况统计,16个县共计县立小学100所、村镇立小学校(所)1690所。另有省立中学3所、教会私立中学1所、职业学校6所、师范学校14所(含乡村师范11所),没有大学设立。
表4 1935年察哈尔省立张家口、宣化等地学校列表
序号 |
学 校 名 称 |
校 址 |
沿 革 备 注 |
1 |
张家口中学校 |
张家口明德大街路东 |
1915年八旗二等学校改察哈尔特别区第一中学,1929年改察哈尔省立第一中学,1934年改称察哈尔省立张家口中学校。 |
2 |
张家口师范学校 |
明德大街路东 |
1916年察哈尔特别区创立师范讲习所,再改察哈尔特别区立师范学校,1919年附设蒙古师范讲习班,1928年改察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4年改称察哈尔省立张家口师范学校 |
3 |
张家口女子师范学校 |
上堡蒙古营 |
1925年察哈尔特别区初创第一师范女子部,合并区立女子高初级小学校后改称察哈尔特别区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改察哈尔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改称察哈尔省立张家口女子师范学校。 |
4 |
宣化中学校 |
宣化城柳川书院内 |
光绪二十八年(1902)柳川书院改宣府官立中学堂,1912年改直隶省立宣化中学,1917年改直隶省立第16中学,1928年改河北省立第16中学,再改察哈尔省立第二中学校,1934年改称察哈尔省立宣化中学校 |
5 |
宣化女子初级中学校 |
宣化城内旧县署 |
1923年成立直隶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改察哈尔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改察哈尔省立宣化女子师范学校,再改称察哈尔省立宣化女子初级中学。 |
6 |
宣化师范学校 |
宣化城内弥陀寺旧址 |
1917年创立直隶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28年改察哈尔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4年改称察哈尔省立宣化师范学校 |
7 |
宣化工业职业学校 |
宣化县前贡院旧址 |
1933年,原省立张家口第一职业学校与省立宣化第二职业学校合并后改为省立职业学校,是年再次拆分再合并称为宣化工业职业学校。 |
8 |
张北畜牧科职业学校 |
张北县城内 |
1933年省立农业专刊学校停办迁址,改办畜牧科职业学校,1934年选址张北县,成立省立张北畜牧科职业学校 |
|
私立中学(附) |
|
|
1 |
私立张家口塞北初级中学校 |
张家口长寿大街 |
1931年筹备,1932年成立察哈尔私立塞北中学,1934年改称私立张家口塞北中学校 |
|
省立小学校 |
|
|
1 |
张家口第一小学校 |
(上堡)上蒙古营 |
1925年张家口先后成立平民小学10所,1928年改察哈尔特别区立小学校,1929年改称察哈尔省立小学校(联合校制),1933年由第1、5、7校改组为察哈尔省立第一小学校,1934年改称张家口第一小学校。 |
2 |
张家口第二小学校 |
(下堡)一支船街 |
1933年由第2、4、9校改组为察察哈尔省立第二小学校,1934年改称张家口第二小学校 |
3 |
张家口第三小学校 |
(河东)土尔沟 |
1933年由联合第3学校改组为察哈尔省立第三小学校,1934年改称张家口第三小学校。 |
4 |
张家口第四小学校 |
(河东)宝善街 |
1933年由联合第8小学改组为察哈尔省立第四小学校,1934年改称张家口第四小学校 |
5 |
张家口农村实验小学校 |
大境门外东窑村 |
1933年由联合第6小学改组为察哈尔省立农村实验小学,1934年改称张家口农村实验小学校 |
6 |
张家口师范附属小学校 |
(上堡)上东营 |
1913年创立,1932年改名实验小学校,1934年改称张家口师范附属小学校。 |
7 |
张家口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 |
(上堡)西大院, |
1925年成立,原名附属小学,1932年改称实验小学,1934年改称张家口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
|
|
省立幼儿园 |
|
|
1 |
张家口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园、 |
张家口中山公园 |
1927年成立 |
另外归入察省公立学校的还有:宣化师范附属小学校、宣化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八旗第一小学校、八旗第二小学校;左翼牧场小学校、右翼牧场小学校;正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镶黄旗等六所初级小学校;牛羊群与商都牧场二所初级小学校。
1935年《察哈尔教育厅最近教育工作概况(附表二)》补充有私立养正中学校。
4、1937年察哈尔省及张家口城区学校建制
1937年元月许晚成编著的《全国大中小学校调查录》出版,由蔡元培题词、著名出版人黄警顽与国学大家唐文治撰序,虽为民间调查,但其调查内容丰富,成为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各省区教育建置的重要历史文献。表四与表五为此件文献“察哈尔部”的相关摘录
表5 1937年统计察哈尔省立中学校、私立中学校
校 名 |
开办时间 |
校舍 |
每学期 经 费 |
每学期 学生费用 |
办校方针 存在问题 |
张家口中学 |
1915.04 |
租赁 与自建 |
11266元 |
无学费,其它费40元 |
遵照教育宗旨; 校舍狭窄等 |
张家口 师范学校 |
1916.01 |
租赁 与自建 |
15380元 |
无学费,其它费30元 |
造就健全师资等;经费困难 |
张家口女子 师范学校 |
1925.07 |
租赁 |
11312元 |
无学费,其它费18元 |
坚忍耐苦有用;校舍狭窄、生源不足等 |
张家口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园 |
|
|
|
|
地址在张家口中山公园 |
宣化中学 |
1902年 |
自建 |
20902元 |
无学费,其它费100元 |
遵照教育宗旨;经费困难设备欠缺 |
宣化女子 初级中学 |
1923.04 |
自建 |
10800元 |
学费1元,它费20元 |
勤俭朴素耐劳;招生困难 |
宣化 师范学校 |
1917.01 |
自建 |
每月 3400元 |
无学费,它费约20元 |
道德学术技能;课程繁重与实际无关等 |
宣化工业职业学校 |
1931年 |
自建 |
17484元 |
无学费,它费约20元 |
有自谋生活技能;经费困难,工业少难就业 |
张北畜牧科 职业学校 |
1934.04 |
自建 及新建 |
11520元 |
无学费,它费约12元 |
造就牧畜专门人才;伙食困难、缺燃料 |
|
|
|
|
|
|
私立 塞北中学 |
1932.08 |
自建 新建 |
4000元 |
学费12元 |
力骄空疏恶 好学力行知耻 |
私立养正中学 (张北县南壕堑) |
1921.08 |
自建 |
约1万元 |
学费25元,它费30元 |
训练小学师资;办师范科有困难 |
表6 1937年统计察哈尔省立、张家口私立、旗群等小学校
校 名 |
校 址 |
校 名 |
校 址 |
张家口 女子师范附小 |
张家口西大院 |
宣化师范附小 |
宣化城内 |
张家口 师范附小 |
张家口上东营 |
宣化女师附小 |
宣化城内 |
张家口 第一小学 |
张家口蒙古营 |
张家口第一小学第一分校 |
张家口下东营 |
张家口第一小学第二分校 |
张家口棋杆院 |
张家口 第二小学 |
张家口一支船 |
张家口第二小学 第一分校 |
张家口堡内 |
张家口第二小学 第二分校 |
张家口南营房 |
张家口 第三小学校 |
张家口土尔沟 |
张家口 第四小学校 |
张家口宝善街 |
张家口 农村实验小学 |
口外东窑子村 |
|
|
旗群小学校 |
|
|
|
八旗第一小学 |
康保县城内 大恒隆宝号转 |
八旗第二小学 |
平绥铁路 平原地 |
正白旗小学 |
康保县邮局转正白旗总管公交署 |
右翼牧场小学 |
沽源县平定堡 华記蒙莊转 |
左翼牧场小学 |
宝昌县城内 乔丹九先生转 |
正蓝旗小学 |
康保县城内 大恒隆宝号转 |
镶红旗小学 |
平绥路 卓资山邮局转 |
正红旗小学 |
平绥路 十八台邮局转 |
镶蓝旗小学 |
平绥路 卓资山邮局转 |
镶黄旗小学 |
康保县 东门外安家店转 |
牛羊群小学 |
张家口旗群十二旗联合政务办事处 |
商都牧群小学 |
张家口旗群十二旗联合政务办事处 |
|
|
|
|
以下为私立 |
|
|
|
张家口 培植小学 |
张家口西豁子 |
张家口 职工小学 |
张家口车站 |
张家口 清真一小 |
张家口 西关清真寺 |
张家口 (清真)第二小学 |
张家口 元台子清真寺 |
张家口 (清真)第三小学 |
张家口 黑达子沟清真寺 |
|
|
表1至表6依据1937年之前相关历史文献所统计,主要展示了此期间的察哈尔特别区立、察哈尔省立、直隶万全县立等各类教育事业在张家口城区内的分布概况。由于几种文献所呈现的讯息不尽相同,各件中含有交叉与重叠讯息,或有不十分确切之记述,本文未对各件文献中的相关讯息做统一归纳,目的在于展现各件历史文献的特点,使读者可以从中看到20世纪初叶张家口城区内教育事业的整体演变与顺序传承。
二、近代张家口地域文化教育事业的进展特征
现在的张家口行政辖治地域之内,依据旧时代各县地方志书中记载的书院,近代最为著名的有宣化府城内的“柳川书院”、蔚县的“暖泉书院”、万全县城内的“嘉禾书院”、张家口堡内的“抡才书院”等等,这几座书院在清光绪朝末期时代变革之影响下,均演变为适应新的教育方式的学堂、学校。故此民国版《万全县志》有“维时我县设立新学堂,系创始时代就原有之书院改其名称者居多数,此普通之情形也”所述。
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旧时代民众接受普及型正规教育水平非常低下,(直隶省)万全县立、(察哈尔特别区)区立、察哈尔省立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张家口城区建立,尤其是民国后国家教育部门逐步公布了教育事业相关各类教育大纲,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完善了近代教育体系的组成结构,以下简要分述。
1、师范学校。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之内,教育事业的成长发展首先需要充足的师资资源。民初“……常患乏教员之选,识者忧之,所以有议设师范学校之举也。先是直省学区规定五,第一设在天津、第二保定……(宣化)故以第五名之”。“宣化师范学校”由此成为现张家口地域内最早设立在城市间的正规省立师范学校,同时期张家口城区内成立了“(察哈尔特别区)师范讲习所”。而相对广大农村教育,乡村师范学校最早是由清末的乡村“劝学所”改制而成,其后乡村师范学校普遍在各县乡村设立。不同层次的师范学校,目的为普及民众教育而做基础师资培养,而乡村师范学校的教育目的更在于“劝学”、“示范”,促进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教育。
2、社会教育。民国早期社会教育呈现了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1915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拟定社会教育各项规程》言之:民智待开,学校教育尚未普及,非实施社会教育无以谋启□而资兴感,是项教育范围极广。社会教育主要开展在在城镇中,由通俗演讲所、通俗教育馆、图书阅报室或图书馆等组成,逐渐固定为民众教育馆的形式。其教育方式多样化,有露天演讲、无线电广播、短期小学班、成人补习班、杂志日报阅览、壁报、巡回书车送书,等等。这种社会教育的方式,使广大的社会平民有机会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
以《察哈尔省通志》记,1922年察哈尔特别区成立通俗演讲所,附设平民学校及阅报处,1925年设立图书馆,1932年由通俗演讲所及教育馆(图书馆)合并改组为“察哈尔省立民众教育馆”。以1935年察哈尔省立民众教育馆《开荒》第五期所列,其内容丰富多彩。另外,万全县、蔚县、宣化县、张北县、延庆县、阳原县、涿鹿县、怀安县、左镇(左卫)、龙关县、宝昌县、商都县,皆成立有民众教育馆,其中涿鹿、怀安二县平民社会教育起步最早,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统元年(1909);蔚县民众教育馆最多,有八处。
3、女子教育。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女童、女子接受教育程度非常低,普遍为文盲。二十世纪后,女子接受教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张家口地域内最早的女子教育学堂,以《万全县志》所记,是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年、1906)的“张家口第一女子小学堂”,校址在抡才书院西院。笔者依据历史档案“万全县开办淑范女学堂缮具章程及教习学生姓氏清册呈请立案禀并批” 予以考证:兹於八月二十九日(乙巳年、1905年9月27日)开学,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学生十人俱欣欣然情殷嚮学经。淑范女学堂设学宗旨,在於以女学辅助家庭教育,令七岁以上之十二岁幼女入焉,学堂设在抡才书院之西偏院,另门出入……。故此,抡才书院西院的女子学堂开办时间早于《万全县志》所记光绪三十二年,名称为“淑范女学堂”。
4、智职技能培训。近代以来,民众识字率不高,生活生存技能低下,如何开启民智、加强职业基础训练。1925年前张家口有察哈尔实业学校与职业学校,1930年代开办了多所民众学校、农民补习所等机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规定了民众教育的宗旨:是根据三民主义授与年长失学者加以简易之智职技能,使适应社会生活为宗旨。 “平民教育促进会”规定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共心,换言之即民智、民生、民德。
5、清末民初张家口城区内小学校建立与教育学制方面。察哈尔特别区立学校由于“借治”于张家口城区,故此区立学校校址皆为租赁。而以民国版《万全县志》所例,10所小学校有6所为庙堂改建,2所小学租赁民房。另外,自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四年中,有5所庙堂改建小学校工作是由张家口士绅李绅景负责善捐、修建。
学制方面清末始称初级小学堂、高级小学堂,民国改称初级小学校、高级小学校。民初确定初级小学为4年、高级小学3年,再改四二制(初小4年、高小2年)。同时具有初小与高小年级的学校称为“完全小学”(简称完小),张家口城区的小学校,直至1964年笔者的小学毕业证书仍为“高小毕业证”。
结语
从清末民初至1937年间,“察省僻处边陲,地瘠民贫,益以灾患频仍、农村破败,文化幼稚,教育事业推行甚感困难。”察省教育厅深感“文化事业是以兴学三十年,教育之发展既微……视诸内地犹有愧色。”本文利用了几件历史文献,就二十世纪初叶张家口城区与周边县区的教育事业、学校建置与发展过程做出阶段性简单沿革考略与综述。从中可以看到与中国近代教育进程相比较呈落后状态,本地域的教育事业侧重于青少年的基础教育、民众社会教育、女子教育等方面,缺失高等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是国家兴旺之本,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必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叶张家口迎来了教育事业的兴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