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张家口成为晋察冀边区首府,社会教育在此蓬勃开展,市民群众成为重要教育对象。这既是抗战时期边区社会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又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党利用短暂和平之际提高群众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以巩固抗战胜利果实的重要措施,也顺应了张家口人民在政治翻身、经济改善后渴望学习文化的迫切要求。此间,正值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张家口成为我党在城市中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实验田。
历史背景
张家口自清末以来,社会教育逐步发展,但因战争、匪患等因素,多次遭受重创。伪蒙疆时期,尽管城市中的社会教育硬件设施较好,但市民群众出于抵制“奴化教育”的初衷,民众馆、文化场所长期沦为摆设,广大市民,包括农民甚至开办私塾进行文化学习。张家口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领导下,各抗日民主政府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政策,在根据地内积极开展冬学运动,成为抗战时期张家口社会教育的主要构成。张家口作为晋察冀边区首府期间,社会教育是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指引下,延续根据地内的好办法,并利用当时市区较为先进的硬件设施而蓬勃开展起来的,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教育从农村走向城市,并与城市先进教育设施交汇的良好局面。
据1946年8月3日新华社延安电称:“美国女记者柯来,考察张家口解放区达两个月之久。归沪与联合社记者谈张垣现状:张家口现已成一座文化城……小学于每日放学后,接开妇女补习班。我曾到各工厂参观,亲见每一工厂均开班教工人学习读书写算,沿街及公共机关前,则到处见有壁报,报纸有日报、每日晚报、工人五日刊;广播电台有一处;各地作家、诗人、舞蹈家及音乐家,络绎而至;市内有公共图书馆一所……在张家口无论贫富,有闲无闲,均有学习最低限度基本学识的机会。”柯来所言虽未及全貌,但亦可从中窥见当时张家口社会教育之空前盛况。
可以说,此时张家口社会教育的繁荣,是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社会教育与原市区内良好教育设施的历史性汇聚,两者缺一不可。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的社会教育,积累了党在自己掌握政权的城市中开展社会教育的宝贵经验。
蓬勃开展
张家口光复后,中共冀察区委颁布了《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告张家口各界同胞书》,号召全市人民“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亦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的与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将采取适当的但是坚决的步骤加以扫除。一切为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人民大众热情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皆将采取团结政策与之共同合作,为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努力。”晋察冀党政军迁入张家口后,更加明确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张家口社会教育渐次展开,教育对象由以农民为主逐渐转向以市民为主,教育形式更为多样,教育组织讲求多渠道、多形式。
张家口市民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例如,建立读报组和开展读报活动,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又提高了群众政治文化水平。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1945年底“在张家口市仅八、九两区就有10组,组员119人。”张家口“旧年节文娱活动时,达到了普遍而热烈的开展,计有112个文娱组织,27种形式演出,他们沿着‘穷人乐’的方向,于去年冬五区理发工人在斗争伪理发公会会长张子清胜利之后,工人自己编演了‘从斗争里翻身’,做到了真人演真事,博得广大群众的好评。接着又有‘痛苦与快乐’‘何大妈劳军’等剧……旧剧院则创作了‘枪毙杨小脚’‘日寇离张记’。旧艺人龙铁山自编自唱了新内容的大鼓‘解放张家口’”。同时,各类工人学校、民校、民众教育馆也普遍开办起来,甚至办有业余公学,在社会教育发展上表现出极为旺盛的创造力。
1946年4月2日,《晋察冀日报》发表社论《开展业余教育》,文章写道:“最近本市教育界,根据群众的要求,决定创办业余公学,推行业余补习教育,并且商妥由联大、工专、市中、民教馆和边区政府,分别着手筹办。”自此,业余公学在张家口开始筹建。业余公学 “招生对象为机关的在职干部和各界的在业群众,教育内容是以文化教育为主,办法是利用本市现有学校教职学员和机关在职干部的业余时间来担任教学。”这在解放区尚属首次,能够开办,也得益于张家口当时优越的教育资源。因此,业余公学的创立“为广大的不能脱离生产的闹知识饥荒的青年,解决了一个迫切的问题,为他们开了学习的方便之门。”业余公学因筹办较晚,随着内战的升级未能全面建设起来,但“敢为人先”和“大家办学”的精神一直延续着,并在张市办学期间取得了很多成绩。
与此同时,张家口成为晋察冀边区首府后,继续深入开展冬学运动。在1945年底至1946年初的冬学运动中,城区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工人学校、民校、图书馆等地,市民们利用冬季较为闲暇的时间进行学习。宣化也积极投入到冬学运动中。群众组织了劝学组,挨门挨户进行劝导,又开座谈会,有的地方利用黑板报、屋顶广播相结合。经过宣传和酝酿,冬学终于开展起来了。同时,在群众斗争过程中,冬学又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根据文献记载,“宣化二区八街进行贯彻政策、改造政权前,在冬学中对群众进行教育,提高群众觉悟性致群众斗争得胜利。后府街妇女,最初连妇联召集全都不去,自斗争恶霸刘子清获胜后,妇女们便自动要求成立冬学两处。”边区对冬学运动政策的制定有所改变:一方面力求冬学运动开展地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城市的冬学运动成为边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察哈尔省出台了有关冬学运动的指示、通知,对指导边区冬学运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边区出台的开展冬学运动的政策,一方面积累了城市冬学运动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部署了下一年的冬学运动并积极开展前期筹备工作,为该区域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重要意义
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是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省会城市。期间所开展的社会教育,是全国解放区城市社会教育最初和最大的实验场,在中国现代城市社会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成为了张家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构成。新民主主义时期张家口经历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发生在建党初期及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是时,张家口成为大革命时期北方的中心城市。抗战胜利后,张家口迎来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规模、内容远超于前者。就规模而言,不限于工人,而是扩大到店员商人、市民、学生以及农民;就内容而言,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在城市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教体系。而张家口的社会教育是这个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张市人民的政治觉悟、文化程度和革命积极性,他们真心实意接受党的领导,努力生产,参加城市建设,成为巩固边区、发展边区、争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有生力量和坚强后盾。
这是城市社会教育的光辉典范。张家口的社会教育与各城乡的社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作为边区首府,市区内的城市社会教育颇具代表性。张市实行四级教育管理体制:第一级晋察冀边区教育处,第二级张家口市教育局,第三级各区公所教育主管部门,第四级校董事会或冬学委员会或民校委员会。这是一种党领导下的政府教育部门具体行政,农、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热爱教育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协助社会教育的体制,充分体现了社会教育由共产党领导,且依靠广大市民管理的民主集中制精神。在教育对象上,坚持教育机会一律平等,坚持群众需要和自愿原则,采取尽可能多的办学形式,向市民进行现实的、适用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废除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使新民主主义教育内容贯穿社会教育的始终;在教学方法上,尽量克服注入式、填鸭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并在社会教育中推广“小先生制”以弥补师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凡此种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社会教育积累了经验。
奠定了新中国城市社会教育的部分基础。晋察冀包括后期的华北解放区,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社会教育与张家口这一时期的城市社会教育有着明显的连续性,张家口的社会教育,是新中国城市社会教育的样板和实验田。一是有关社会教育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前后较为一致。1949年制定的《1949年华北区文化教育建设计划》《关于恢复和建立工人区学校问题的决定》等,与张家口出台的社会教育文件内容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二是在社会教育践行中,当时华北解放区北平、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先后开办了工人业余补习学校、技术补习班、人民文化馆(民教馆)等,以及开展时事政策宣传、举办各种展览等活动。前后比较,延续和发展的轨迹也十分明显。三是有学者研究表明:“新中国初期出台的许多改革教育的措施,实际上是华北解放区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延续、发展和深化。”由此推及张家口的城市社会教育,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曾经产生过间接影响。
纵观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的社会教育,虽开展时间不长,但在边区行政委员会、张家口市政府领导下,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总方针,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积累的经验是丰富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郎琦,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