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一带一路影视纪录片正在成为影视、文化、传播领域的热点,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精神、促进合作、交流、包容、平等、开放的一带一路精神传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论文分析研究了一带一路纪录片中城市形象传播类型的纪录片的内容、特点、影视传播手法,结合张家口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提出了张家口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形象传播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纪录片 传播 张家口 城市形象
在21世纪的影像时代,影视纪录片在文化、教育、传播领域的作用日益重要。一带一路纪录片既是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大众传播、对外传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关键作用。一带一路城市形象纪录片,更是起到了凝聚城市精神、记录城市历史、融合城市文化的作用。一带一路上的城市璀璨缤纷,如西安、敦煌、上海、迪拜、罗马……其城市纪录片犹如一座座宝藏,为张家口市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 一带一路影视纪录片
(一)一带一路影视纪录片的概念
一带一路纪录片,是以影像手段记录、阐释和传播“一带一路”的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社会,人物和宗教,贸易和政治、民族和国家等内容,探究生活在其上的个人、民族、国家的文明、精神和梦想的影视纪录片。
“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是2013年末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但如同 “丝绸之路”概念一样,反映其上中华文明崛起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动核心的纪录片早已存在。一带一路纪录片是国内外新闻媒体在大众传播领域,现在更特别是纪录片人在文化建设和传播领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号召的自觉、自然的切实行动!
狭义的一带一路纪录片,主要指国家主流媒体制作,直接以主要路线命名、时间跨越古今中外、全景性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能突出地反映拍摄时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纪录片。如《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茶马古道》《下南洋》等。
广义的一带一路纪录片从内容上则更加丰富具体,包括集中介绍各条路线的历史英雄人物、时代现实生活、朝代民族兴衰、宗教思想传播、地理名胜风光、文化遗产魅力与保护、商业贸易文化、个人命运起伏的影视纪录片。如有关马可·波罗的纪录片、《对望:丝路新旅程》《神秘的西夏》《玄奘西游记》《喜马拉雅阶梯》《敦煌》《晋商》《雪落伊犁》等等。从拍摄方上还包括国家各级媒体纪录片、文化影视公司企业纪录片、个人独立纪录片。如《探秘最后的成吉思汗》《西藏一年》、NHK《文明之路》《千年菩提路》《第三极》《东方见闻录·茶马古道》《晋商》及独立纪录片《八廓南街16号》等等。
图:一带一路纪录片主要路线示意图
(二) 一带一路影视纪录片的内容
1.追求梦想
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安宁”的世界梦想之路。纪录片讲述的首先是梦想,国家强盛、世界和平是欧亚大陆人民古今永恒的梦想。表现为历史沧桑与和平生活。如《神秘的西夏》中西夏王陵的废墟,《第三极》中藏族人快乐歌声……
“中国梦”的民族复兴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一带一路是最能体现汉唐盛世、雄浑气魄、民众幸福生活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中国梦复兴,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如《新丝绸之路》《敦煌》《望长安》《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国家民族辉煌、屈辱、崛起在宏大叙事中形成一个影像的记录、对照与思索体系。
普通人的理想实现之路。对于欧亚大陆甚至世界上的所有愿意付出汗水的普通劳动者来说,全球化使得彼此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有意无意地联系在了一起。二十一世纪的人生梦想,在纪录片中更多的是为了家庭幸福而努力工作的平凡人物,跨国公共长途汽车司机、在中东的翻译、博物馆讲解员、山村邮递员、西藏建设新居打阿嘎的年青人、磕长头前行的朝圣者……
2.包容共容的精神
宗教文化交流与共存的精神。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源生地。“历史上,除自然崇拜和萨满教外,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天主教、道教和伊斯兰教都曾流行于新疆地区。” 各种宗教的传承和与当地人民的融合,在纪录片中都得到了形象的故事化表达。如《玄奘之路》《千年菩提路》《佛国记——法显西行》《敦煌》《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召唤诸神的旅行》等。
民族平等与共存的精神。一带一路核心地区,是多民族共居的地区,从历史上看,民族融合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如党项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分支融入和吐谷浑、蒙古族、汉族。“《神秘的西夏》……用镜头语言、情景再现的方式,立体直观地呈现了西夏的历史文化。”《茶马古道》中同一民族不同信仰,信仰的自由,是民族间生活平等的最好体现。很多纪录片导演,就深入藏区,长时间的共同生活,才能拍摄出最为真实的“神秘生活”,如《西藏一年》。
国家和平共处的精神。国家间的和平发展,是新世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财富。“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丝路,对望新旅程》就集中纪录了今天丝路的经贸飞跃,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崛起的骄傲!也是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3.多元文明的继承与保护
对于古代文明、文化遗产的崇敬与保护。对古代文明的崇敬、热爱与保护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主题之一,悠悠思古之情背后是文明在人类身上延续和召唤。如《望长安》中唐风雄浑,《敦煌》中影像化的佛国乐土,NHK《文明の道》欧亚文明交流的波澜壮阔。
对于现代与传统矛盾的忧思。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古老传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经济基础的消逝、传承人的老去和稀少、现代物质文明和西方的冲击。《茶马古道》中赶马人逐渐消失,CCTV《新丝绸之路·十字路口上的喀什》中,陶器手工艺人的泪水和感叹……
对于自然生态的崇敬与保护。一带一路核心地区自然有冰山峻岭蜿蜒古道的壮美,有沙漠白骨残酷,有顽强的脆弱绿洲、胡杨、高原草地,自然造就了人类的精神,人类更加崇拜自然,自然是文化精神的摇篮。“藏族人民酷爱青稞并不是生活习惯使然,而是出于抵御风险的文化适应需要,它是一种适应高原多变气候的文化手段。”自然在造就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气质。《喀什四章·山川诱惑》中“沙漠是固化的大海”,困境也造就了乐观的精神,才能战胜生活的艰辛。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阶梯》《白色丝绸之路》中的勇敢者冒险者。
(三)一带一路影视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一带一路纪录片,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20部,1200集;是开一带一路文明宝藏的一把影视钥匙,起到了社会、文化和传播作用,特别是“民心相通”的人文交流作用。
纪录片学传播价值。传播了纪录片学中纪实与纪录、真实与虚构、情景再现、纪录美学、纪录片叙事等理念,特别是“真实”这一纪录片的核心观念,“人文”与“时间”的记录魅力。
传播学传播价值。纪录片是通过影像化手段为大众形象、直观、感性地认识、理解和感悟“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当代全新的视角。形象化的视觉是普通民众理解学术的桥梁。“和文字写下来的学术著作相比,这些视觉化的研究成果更能够填平专业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沟壑——因为对于非专业人士,即使是最简明通俗的文字,和一张形象的照片相比,也会存在更多的障碍。”
历史学传播价值。历史人文纪录片是对历史的发掘、再认识与大众传播;现实生活纪录片也必将成为明天和未来的影像历史。技术可以为今人用影像手段去想象和再现、思索和表达对于历史的情感和认知。“历史的影像制作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文化倡议高度……它在大众传播环境下的大发展关系到当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的形成,关系到如何促进官方、精英和大众几种不同文化形态的互融与对话。”
宗教学传播价值。一带一路纪录片具有大量的涉及宗教的影视内容,也蕴含着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价值理念。中国当代宗教学者卓新平先生就指出:“运用大众媒体及其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是宗教发展传播中的一大特色……”
人类学传播价值。人类学对人,人的情感和命运的关心,田野调查访谈的方法在纪录片的人文关怀精神理念。一带一路纪录片中的普通人坚守者、探险经商弘法的旅行者…….都成为书写人类精神、情感、信仰、灵魂、生命的典范。
文学传播价值。 文学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外在展现在纪录片的解说词中,内在则是叙事的故事结构中。一带一路纪录片的解说词很多都达到了含蓄而凝练的美学意境,文字本身,文字与画面,文字与故事的融合,富有意蕴和情愫。
二、 一带一路城市形象纪录片
城市纪录片就成为当代传播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城市纪录片通过城市软文化的建设,利用纪录片形象化、情感化、人性化的特点,成为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当今互联网+和自媒体张扬的个性时代,拍客、微电影、微纪录等在城市年轻人中成为流行的时尚。在各种电影节、纪录片节、文化节上,影视纪录片、微纪录片、城市风光形象片都成为反映城市变革、经济建设成就、人文素养提升的一个标志,也是凝聚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人心的重要标志。
一带一路纪录片著名的城市代表有:长安(西安)、黑水城、楼兰、大都、香格里拉、喀什、迪拜、上海。代表作有:《望长安》、《喀什四章》、《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西安2020》、《外滩》等。代表之一是长安(西安)以其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核心地理位置、二十一世纪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下复兴的壮志凌云。代表之二是上海,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
时间 |
纪录片 |
主要内容 |
2004 |
《复活的军团》 |
6集:王者之师、血色青铜、死生之地、关山飞渡、举国之战、与子同仇。 |
2009 |
《法门寺》 |
6集:舍利、玄宫、长安、冲天、法相、慧光。 |
2009 |
《大明宫》 |
纪录电影,导演:金铁木。 |
2009 |
《望长安》
|
10集:秦砖汉瓦、盛世之光、中国原点、长治久安、佛骨灵光、雁塔提名、古调独弹、鼓舞风神、圣地延安、西望长安。 |
2010 |
《大明宫》 |
6集:迷城幻影、丹凤朝阳、日月当空、盛世荣光、繁华如梦、凤凰涅槃。 |
2010 |
《大秦岭》 |
10集:宏基伟业、山佑汉脉、盛世佛音、高山仰止、感恩秦岭、万类霜天、生息与共、秦风雅颂。 |
2011 |
《山水长安》 |
6集:山水相依、秦岭探秘、翠花幽谷、蓝田传奇、太白摩天、冰湖神话。 |
2011 |
《帝都咸阳》 |
5集:阳光之城、一统基地、创新之都、不朽之根、渭水不息。 |
2012 |
《西安2020》
|
6集:千年梦寻、古都新局、丝路新途、筑基长安、绿色家园、明日之城。 |
2012 |
《天人长安》 |
5集:一座纪念碑式的城市、一日看尽长安花、终归南山、门前灞河、天人之际。 |
2012 |
《秦腔》 |
3集, |
2014 |
《浐灞长歌》 |
5集:万古长河、灞水一方、大汉漕渠、生生不息、千年守望。 |
表:一带一路城市形象纪录片主要代表作(一)西安
城市形象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历史、环境、地标、市民、精神。
(一) 一带一路城市形象纪录片的内容
历史悠悠,是城市之根脉。城市,是古代文明的标志和活跃的历史。城市的空间、建筑、布局、兴衰、文化、生态的发展变迁,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历史变迁。考古挖掘着历史,影像则再现了诗意的想象。“纪录片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纪录片中的城市,离不开历史的追溯。一带一路上的城市,历史悠久是一个鲜明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唐国都也是当时的世界的中心之城——长安。《望长安》,首先是回望长安从西周开始作为13个王朝超过1100余年的历史,她何以成为都城?取得哪些辉煌的成就?
纪录片中的城市,离不开宫殿、文物的神秘。《大明宫》再现了大唐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宏大、严整、庄丽的宫殿群;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点和对外传播的动力中心。组成了一次梦回唐朝影视之旅,
纪录片:《大明宫》片头
山河漫漫,是城市之家园。中国一带一路城市的精神,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神魂。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精神。如纪录片《山水长安》,分为“山水相依”“秦岭探秘”“翠花幽谷”“蓝田传奇”“太白摩天”“冰湖神话”6集,从“八水绕长安”开始,通过地理、地质学家丰富而艰辛的科学考察,揭示了古今以来西安独特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成就。
纪录片:《山水长安》片头
如人文纪录片《天人长安》由“一座纪念碑式的城市”“一日看尽长安花”“终归南山”“门前灞河”“天人之际”五集组成。该片探讨了崇尚和谐共生生存哲学,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世界、自然的态度。纪录片从“一日看尽长安花”出发,直指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参悟生活的禅意,“生物之以息相吹”的生命体验。“天人合一”是由每个具体人体现的。
纪录片:《天人长安》
地标昭昭,是城市之象征。地标是丰富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外在形象。如上海,近代是外滩,改革后是东方明珠,现在是浦东。西安,在秦朝是秦始皇兵马俑,在唐朝是大明宫、法门寺。历史的考古挖掘、科学论证、影像再现赋予城市纪录片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浓厚色彩。而当代则更强调东西方的平民互动、社会现实生活和市民百姓的心理感受。
《外滩轶事》讲述了外滩从一个泥滩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传奇故事。该片英国人赫德、法国人FANO、日本李香兰、中国叶澄衷、杜月笙和周璇的人生命运讲述了金钱、权力、爱情的梦想之旅。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融汇给这座一带一路近代与当代的城市注入了“世界之城”的基因。
纪录片:《外滩》
时间 |
纪录片 |
主要内容 |
1980 |
NHK《丝绸之路》 |
第四集·梦幻的黑水城、第五集·挖掘楼兰王国。 |
1983 |
NHK《丝绸之路》II |
第七集·走过巴格达、第十二集·草原上的帝都:撒马儿罕布拉哈、第十七集·亚洲边陲:丝绸之城。 |
1992 |
NHK《大蒙古帝国》 |
第四集·蒙古大都 |
2006 |
CCTV《新丝绸之路》 |
10集:生与死的楼兰、吐鲁番的记忆、草原石头祭、一个人的龟兹、和田寻玉、敦煌生命、青海之路、探访黑水城、十字路口上的喀什、永远的长安。 |
2010 |
《城市之光》 |
上海世博会官方纪录片。 |
2011 |
《大理·一见钟情》 |
《神秘中国》系列纪录片第8部。 |
2011 |
《外滩》 |
5集:泥滩、外滩,远东华尔街,城市之光,海上沉浮,天际线。 |
2012 |
《外滩轶事》 |
5集:大清海关赫德,一代华商叶澄衷,过客云烟法诺、李香兰,乱世大亨杜月笙,马路天使周旋。 |
2012 |
《喀什四章》 |
4集:山川诱惑、丝路绵延、绿洲风情、物华天宝。 |
2012 |
《茶叶之路》 |
第63集·鸡鸣古驿,第64集·塞上茶香,第65集·张库俄商,第66集草原的回馈。 |
2013 |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 |
8集:远方不熄的梦想、跨越每个人的帕米尔、驿站接续的道路、传承寻找传统的力量、召唤诸神的旅行、探索在世界的两极、别离向东向西、汇聚世界之城。 |
2013 |
《茶叶之路》 |
第二集·塞外驼铃、第四集·双城故事。 |
2014 |
《马可·波罗——从历史走入现代》 |
第五集·元上都、第七集·元大都、第九集·天堂之城。 |
2015 |
《神秘的西夏》 |
第4集·大白高国(新建兴庆府) |
2015 |
《双城问道:上海与佛罗伦萨》 |
3集 |
2015 |
《上海工匠》 |
8集 |
表:一带一路城市形象纪录片主要代表作(二)
市民熙熙,是城市之活力。特别是当代普通人的城市生活。“城市乃是人的城市,讨论城市,必须从人出发。在讨论城市文化时,我们也许可以提出城市是‘公民的城市’。”如《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在西安回坊的社区工作者,处理着千家万户的琐碎生活。普通人的生活,有更多的现实感和反思精神。如《双城问道:上海与佛罗伦萨》,该片以上海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居住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中心,对比中反映了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探索,对“宜居”城市的诉求与反思。
图: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汇聚世界之城》
精神扬扬,是城市之灵魂。城市的精神,以“和”为核心。城市是多元文化、民族、宗教、阶层的汇聚、融合之地。和谐相处、和平共存、和气生财成为各种群体价值观的共识点。既有古代城市的“胡风”潮流,也有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更有当代全球化下文化精神的重塑与自信。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说道:“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如《法门寺》以法门寺地宫发现发掘为线索,讲述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佛教文化东传、唐代诸帝礼佛,透视唐朝融合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故事。
纪录片:《法门寺》
(二) 一带一路城市形象纪录片的“世界之城”特点
世界之城,一带一路城市的突出形象。一带一路是创造经济生活“世界之城”奇迹的交汇点。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宛如碰撞后产生的火花般成为东西方贸易、宗教、文化的交汇点。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和沙漠掩盖下的古丝绸之路古代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明的交汇点,可谓古代的“世界之城”,其兴盛、衰亡和再发现更有着跨越千年的感慨!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记录了当下正在进行时的东西方交流互动生活,如美国设计师叶格在上海街头的自行车穿行,迪拜龙城来自安徽的创业者不断扩张的中国超市,土耳其留学生胡赛飞在西安拍摄电影、回家乡探亲等,上海和迪拜正在崛起为新的“世界之城”,宛如隋唐的国际大都市长安。当今丝路已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国际影响力,已更深入普通人的生活。
多元交汇,一带一路城市的内涵意蕴。一带一路是创造文化生活“缤纷之城”奇迹的交汇点。城市纪录片记录视角是多元的:有底层普通人的细微感受,有学者理性的思索,也有顶层政策出台时的领袖与“秘闻”,三者有机地交织成了一幅立体的改革影像史。城市的历史,是由个体人的故事汇聚而成的。
城市纪录片对于社会转型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城市纪录片可以促进多元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和谐。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底层的生活方式与梦想追求,能够被记录和表达,就有了一个抒发自己观点的渠道,不同人群中间也有了一个相互认知、认可、认同的渠道,社会的共识与和谐就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梦想、理解、宽容的正能量使我们更能面对社会的问题于挑战。故事背后,纵向站立的是人——寻梦的人,解放的人;横向延展的是价值观——包容、创新、财富生长、公民社会。价值观的多元,突破了传统社会官本位的片面价值观对国人的束缚和摧残,带来一份更多彩和丰富的生活价值体验和标准。
面向未来,一带一路城市的希望所在。一带一路是创造科技生活“智慧之城”奇迹的交汇点。《西安2020》为受众展示了一幅二十一世纪一带一路复兴下西安的魅力前景,回望了长安古城千年历史,展望了西安新城未来的美好想象。根植于深厚历史底蕴上的城市未来的科学规划,激励了市民的拼搏奋斗精神和昂扬向上的信心!城市纪录片,作为现代影视与城市文化的结合,在城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已经成为城市智慧与包容的一个标志和有效载体;也是城镇化中的智慧与包容增长的现代传播学、文化软实力、城市灵魂精神的集中象征和体现。
纪录片:《西安2020》
(三) 一带一路城市形象纪录片的影视传播手法
城市意象,情景结合的标志。城市意象可以是标志性建筑、也可以是城市的布局,还可以是城市文化符号。如外滩,是近代上海的标志,“从泥滩、外滩,远东华尔街,城市之光,海上沉浮,天际线”的讲述汇中,拟人化地展现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如银川,被称为“凤凰城”,这就是银川的意象,其中既有历史的沧桑、古典城市的美学、也有涅槃重生的精神!色彩的变动,也是时空跃动的外在意象。配合以画面节奏感对比强烈、快速跳跃,画面经常从黑白过渡到彩色,时代差异,在色彩上形成了鲜明和强烈的对比,在视觉美学上形成一种或强烈或震撼的差异!
城市故事,城市精神的载体。《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反映了当今丝路人的融入“世界之城”的一带一路城市共有的“世界精神”。特别的是“平民叙事”成为主导的故事讲述方式,更为贴近底层的生活。更加注重外国人、特别是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外国人的故事,因为他们是中国魅力的最佳体现。这也是当代“影像史学”、“新文化史”新转向。“历史学家重新开始书写人,尤其是关于那些卑微的、普通的人们、历史上的无名者、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失败者和旁观者。”具体的个体人的故事,是城市精神最有活力的细胞,“小市民”也不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亲切的、细致的、细节化的讲述主体。
城市叙事,城市传播的方式。个人视野下的“个性化”城市。《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中《孙甘露和上海》及《张贤亮和银川》为代表,都使用了作家个人的回忆来讲述城市的历史。“强调个人色彩,强调将城市经验和观察转向内心深处,观察与回忆结合、体验与想象交织、反思与批判融合是其主要叙述方式。”情感性是其突出特点,上海带有老城的丝丝忧郁,银川寂寞、荒凉、破落中带有激情。小人物故事交织下的“马赛克”城市。《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通过56位(组)人物,特别是普通的小人物为故事的主要讲述者。古今交汇的叙事视角,“《丝路》立足当今中国经济崛起和世界经济共生共存的时代背景,以人的经济活动为主要载体,努力探寻丝绸之路重新复兴的内在动力以及古今丝路之间的基因传承,实现丝路精神的历史呼应和时代跨越,续写丝绸之路新的神话。”
三、 张家口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影视纪录片形象塑造的建议
(一) 将城市影视纪录片作为一带一路及冬奥宣传的重点
政府全力支持——提升城市纪录片地位和影响。在视觉和网络的时代,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影像艺术,而纪录片则以其真实、时代性、人文性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应该把纪录片当做城市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对内弘扬城市精神的最重要方式、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之一,也是城市治理更加柔性、巧妙、时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跨文化、跨地域、跨时间地进行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对外传播。加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制定符合城市纪录片规模化、产业化、国家化发展的税收、基金、贷款的金融支持体系。
(二)塑造一批城市形象影视标志。从地域文化符号到地域影视标志,是一个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人才聚集、技术进步、观念变革、影视作品繁荣发展,最终培育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经典文化精品的过程。要紧紧围绕张家口的历史文化、时代变革、百姓生活来塑造好、传播好影视纪录片形象。多元而丰富的城市文化宝藏需要影视的手段来表现和弘扬。影像语言与纪录片的真实纪录,其传播力的时代性是最强有力的!
(三)讲好历史文化与时代交融的影视纪录片故事
当代城市纪录片,就是要以影视记录的手段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昂扬好城市的精神价值。把城市纪录片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当代影像平台;推动其繁荣发展,也必将有力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城市纪录片,也必将能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优秀代表,推动城市文化更加繁荣!把城市纪录片建设成为一个有着中华民族民族国家自豪自信自强的文化标志!充分发挥张家口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冬奥滑雪运动的历史和时代优势,通过影视纪录片的形式记录、诠释、传播张家口大好河山的人文魅力!
(四)讲好普通百姓与冬奥运动精神故事。一带一路和冬奥会一个共同点就是“国际性”。要充分考虑国外受众心理和欣赏习惯,他们更希望了解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故事、普通人的故事、有人情味的故事。小人物和冬奥会的运动精神是可以有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将张家口作为“世界之城”和“冬奥之城”的影像魅力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变化和最真实的生活传播到全世界。
(五)发动全民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民间力量。加大政策扶持,要鼓励中小文化传媒企业参与,设定独具特色的张家口纪录片奖或冬奥纪录片奖,设立民间纪录片奖项,引导大学生、白领等普通人参与策划或拍摄纪录片,积累和发展民间影像资源。扩大国际影响,吸引影视人才。奖励优秀人才,在荣誉和奖励上要舍得投入。打造一个张家口城市纪录片网络传播平台,鼓励纪录片的制作、商业化、产业化。充分吸引和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和力量,设立民间纪录片基金、挖掘民间纪录片素材。充分利用张家口人和故乡割舍不断的文化血脉和乡情。把乡愁、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与城市当代生活融合起来。争取企业支持——冬奥会提供了中国企业传播自己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最佳契机!要吸引和鼓励企业投入张家口城市纪录片发展事业,通过纪录片来反哺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社会责任担当。企业纪录片基金,企业与城市纪录片结合。
张家口城市纪录片,就是要以影视记录的手段讲好张家口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改革开放、百姓生活、投身冬奥的影像故事!
【参考文献】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14年。
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唐荣尧:《神秘的西夏》,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
杨庭硕 等著:《生态人类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
邓卫荣、刘静:《影视人类学——思想和实验》,民族出版社,2005年。
孙莉:《纪录影像与历史再现:史态纪录片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
金震茅:《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沈福煦:《城市文化论纲》,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年。
金巍主编:《“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倡议》,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胡文臻:《“一带一路”与文化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王辉、贾文娟主编:《国外媒体看“一带一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作者简介:包来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
作者简介:孙志强,张家口市桥东区旅游文化体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