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张家口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 关于我们 > 学者论坛 > 正文
从张家口区域元代的伊斯兰文化遗存看草原丝路上的中外文化交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7/9/12    点击数:13691 次

提要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口就曾在其节点上。张家口区域的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存在明显的中外文化交融印痕,如众多的伊斯兰文化遗存。本文从张家口的元代伊斯兰文化遗存上来探究北方草原丝路上的中外文化交融现象。

关键词草原丝路  伊斯兰  纳失失  阿拉伯幻方  拱北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路线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欧洲地区。它是东西方交流开通最早、距离最长、影响最大,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文明交流通道。它对东西方之间的商贸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促进了亚欧文明的同步演进,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格局和进程。

草原丝绸之路时间范围可以定位为青铜时代至近现代,空间范围大致框定为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这一区域。草原丝绸之路东段最为重要的起点是内蒙古长城沿线。这里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链接点。张家口就位于这样的链接点上。因而,张家口区域的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存在明显的中外文化交融印痕,如众多的伊斯兰文化遗存。本文就从张家口的元代伊斯兰文化遗存上来探究一下北方草原丝路上的中外文化交融现象。

一、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在张家口的传播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兴传。“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从”、“和平”,指顺服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旨意。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唐代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元代在中国正式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唐、元两朝伊斯兰教已传入我市并初步发展。穆斯林来张家口定居的最早时间,据《涿鹿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有来自西北的三户穆斯林到涿鹿居住。

又据《元史》载,成吉思汗西征始于太祖十四年(1219),在宪宗三年(1253)旭烈兀攻陷巴格达后,蒙古贵族先后已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的大片土地,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中国。专造“纳失失”的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县洗马林)匠局,就是窝阔台时期3000户回回工匠建置起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撒马尔干人,元朝称这些人为色目人,地位仅次于蒙古族。

二、张家口区域元代的伊斯兰文化遗存

(一)元代弘州、荨麻林“纳失失”提举司的设立

 “纳失失”(也译作“那失失”、“纳石失”)是波斯文Nasich的音译,指产于中亚、波斯、阿拉伯地区的一种金丝织物,元代也叫“金搭子”,现代学者一般称“织金锦”、“绣金锦缎”、“织金锦缎”。它主要是将金线或金箔和丝织在一起的工艺产品。

元太宗时,在弘州(今河北张家口市阳原县)、荨麻林 (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县洗马林)成立由昭功万户都总使司下辖的弘州、荨麻林“纳失失”提举司,秩从七品,负责织造“纳失失”。从此,弘州、荨麻林和新疆的别失八里成为元朝官方织造“纳失失”的中心。其中弘州、荨麻林两局,由镇海等管理。镇海管理初,“先是,收天下童男童女及工匠,里局弘州。既而得西域织金綺纹工三百余户,及汴京织毛褐工三百户皆分隶弘州, 命镇海世掌之。”可见, 在弘州置局设工场, 用北方工匠织锦缎和毛制品, 早在蒙古占领中原时就开始了, 西征后又虏来西域工匠三百余户, 因这里用回回工匠织造纳石失, 所以穆斯林比较集中。

关于兴和路荨麻林人匠提举司。荨麻林(今张家口市万全县洗马林)是设在大都( 今北京) 通往漠北驿道上的一个小站, 在今张家口西, 当时属兴和路( 治今河北张北县)。窝阔台时,又命哈散纳“管领阿儿浑军, 从太祖征西城, 下捧迷则干、不花利城。至太宗时, “仍命领阿儿浑军(由穆斯林阿儿浑人--突厥人种之一、组成的军队), 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兼受平阳,太原两路达鲁花赤,兼管诸色人匠。并由哈散纳管理兴和路荨麻林人匠提举司,设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磨案牍一员。而织造“纳失失”的主要工匠师,是不花刺( 今布哈拉)著名工匠和天文学家马合谋和三千多户撒麻尔干的回回工匠。由此可见荨麻林人匠提举司规模比弘州纳失失局还要大, 所以《史集》中专记了荨麻林的状况: 此城大多数居民为撒麻耳干人, 他们按撒麻耳干的习俗, 建起了很多花园。

由于波斯、阿拉伯织造“纳失失”的水平很高,以“纳失失”制成的“质孙服”(“诈马服”),深受蒙古贵族的喜爱。(穿着皇帝赏赐的“质孙服”,参加皇帝宫廷的专们宴会叫“质孙宴”,也叫“诈马宴”。“质孙”,是蒙古语Jisun的音译,意为颜色。“诈马”是波斯语“jamah”的音译,意为“外衣”、“衣服”)因此,元朝西征时将他们的“织金绮纹工匠”俘虏回国,并选拔中国的“童男童女及工匠”,与他们一起织造“纳失失”,以满足元代上层贵族以及对外交流的需要,从而促使元代“纳失失”织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中亚、西亚的织造水平。这种中国草原特色服饰文化与波斯、阿拉伯伊斯兰特色文化精髓融合的中国式“纳失失”,是元代最精美高贵的织金锦,体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二)元中都阿拉伯幻方

元中都于大德十一年(1307 年)由元武宗海山开始修建,至正十七年(1357年)被红巾军毁坏。元中都遗址位于张北县县城西北15 公里处,在今馒头营乡白城子、淖沿子和积善村之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和张北县文物部门联合在1998年对其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在一号大殿前殿北部中心出土了一件宽14.5 14.7、高15.2 厘米,厚2.72.9 厘米的青石阿拉伯数码六阶幻方。阴刻纵横各六道方格线,内阴刻36 个古阿拉伯数字。

   

(元中都遗址出土的阿拉伯幻方)  

它是一个六阶幻方,其同行、同列、同一主对角线的数字之和均为111之外,第一行与第六行的六个数字平方和相等,第一列与第六列的六个数字平方和相等。

这个六阶幻方译表(表二)中间套着一个四阶幻方(表三)。这个四阶幻方,其同行、同列、同一主对角线的数字之和均为34。该四阶幻方,称之为基础幻方;该六阶幻方,可称之为复形幻方。如果用扩阶原则,可以通过基础幻方构造出复形幻方,即该六阶幻方。

 

这个四阶幻方有许多优良的性质:除同行、同列、同一主对角线的数字之和均为34以外,其正方四、对方四、中方一、角方一、周方二、中长方二、斜长方二、角长方四、梯形四、平行四边形十四等各数字之和均为34(图四)。由此,可以看出四阶幻方的构成,一线或一方的幻方常数的个数有48 个。

若以上线条所指各数相加之和为17,这样的四阶幻方称之为完全型四阶幻方。元中都的四阶幻方,用以上线条所指各数相加之和有的为16,有的为18,不是1734 之半),故而此四阶幻方称为不完全型四阶幻方。(若以下线条所指各数相加之和为17,这样的四阶幻方称之为完全型四阶幻方。)可见,元中都的六阶幻方是由不完全型四阶幻方组成的。元中都六阶幻方在扩阶原则下的构造法及其阿拉伯组合数学的性质正是阿拉伯幻方的数学内涵,它充分反映了阿拉伯古典数学的独到之处。

元中都出土的幻方应该是一个趋吉避凶的镇物,祈求元朝和中都永固。元中都阿拉伯幻方的发现,既可以作为在中国数学史中研究阿拉伯数码演变和阿拉伯幻方传入中国的历史资料,又可以为元代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宗教和习俗等文化交流史提供新的证据。该幻方因此成为元中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三)张北县回族墓地“巴巴坟”上的石拱北

1.张北县回民公墓里的“巴巴坟”。 张家口市张北县张北镇庙滩村的张北县回民公墓墓地里有四块精美石盖,刻着阿拉伯文和图案花边,当地人称其“巴巴坟”( 巴巴:第三声,爷爷的意思。许多回族地区称呼爷爷为“巴巴”,也包括爷爷辈分的人)。相传是元朝时外国(有说伊朗)来的穆斯林先贤。据张家口市桥西区新华街清真寺阿訇马玉亮介绍,石盖上的阿拉伯文是赞主赞圣的内容。

但可惜的是,20126月四块石盖全部丢失。张北清真寺寺管会主任介绍说先丢了一块,隔了几天其余的三块一同丢失。石盖下发现有几根尸骨。笔者建议主任把遗骨收殓回来,那是做年代和身份测定的宝贵遗物;又建议在石盖原位置做出标记,以期日后知道地下的墓葬在何位置。

(张北县回民公墓里的“巴巴坟”,其上的石盖叫石拱北。)

(张北县回民公墓里的“巴巴坟”,其上的石盖叫石拱北。)

 

(张北县回民公墓里的“巴巴坟”,其上的石盖叫石拱北。石盖两端刻有赞主赞圣内容的阿拉伯经文。)

 

(张北县回民公墓里的“巴巴坟”,其上的石盖叫石拱北。)

2.张北县馒头营乡沟门口村也有三块石盖,其中一块为长方形,下大上小四层递减;两块跟庙滩这四块形状相似,圆拱形,但个头小一半,精美度也逊色。开斋节等伊斯兰教重大节日的时候附近村庄的回族群众经常到该坟地走坟祭拜。

这精美石盖,阿拉伯语叫“拱北” ,在甘肃、新疆、宁夏、广州、乃至中东等地有很多,甚至有以其命名的地名如“兰州文泉堂拱北” “甘肃广河县拱北东大清真寺等”。“ 拱北”一词是阿拉伯语“圆顶墓椁”的意思。可指墓地上方的建筑(名称叫拱北,通常为穹窿顶),也指坟墓上面实心的石盖即“石拱北”。它是伊斯兰教中苏菲的约定俗成的尊贤形制里对一些先贤、举足轻重的大学者、毕生传播伊斯兰教硕果累累、教众很多的贤哲才有的墓葬规格。这样的石拱北,广州、泉州、北京牛街的圣墓才有,应该就是中东、西域来的穆斯林先辈。张北县这两处石盖如果真是元代遗存,那说明元朝时穆斯林就已经抵达张北了,他们如果是外域穆斯林先贤,那他们是来传教、经商、还是驻元朝的外交人员?当时伊斯兰教在张北浸润到什么程度、是否流传开,或仅仅是几位外来穆斯林在此生活终老?笔者查询当代张北县志里关于回族的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传入”。

(张北县馒头营乡沟门口村的三块石拱北,其中两块穹顶的一端刻有阿拉伯文。)

因为有安固里河从村东流过,庙滩水草丰美。张库大道兴盛时,庙滩是交易牲畜的“马桥”(市场)。 庙滩十三省说的是张库大道兴盛时,挑担的小生意人、耍手艺的人纷纷来到庙滩,村里净成了外地人,现在的村民中大都是来自山东等十三省的后裔。明朝设立兴和府,“先有庙滩,后有兴和(张北)”,庙滩的繁盛可能先于张库大道的兴盛,或许在元代的草原丝路上它已然是一个重要的枢纽。

 

(张北县馒头营乡沟门口村的阿拉伯文石盖)

元中都遗址位于张北县县城西北15 公里处,在今馒头营乡白城子、淖沿子和积善村之间。其距庙滩村13公里,距沟门口村17公里。在距元中都如此近的两个村子都出现可能是元代的外域穆斯林先贤墓葬,绝非偶然。元中都大遗址,应该把这些古老墓地包括进去,那是辉煌大元中外文化交往的构成部分。

 

 

张北县上述两处墓地的石拱北,与山西大同的24“大人坟”形制相同。大人坟在大同回民公墓的最北端,24座坟墓在一台阶上,东西各12座排成整齐的一排,每座坟上有一石墓盖(拱北),一米多长、半米多宽,形状不尽相同,底层大、顶层略小,上面刻的文字已模糊,花纹尚可辨。据李兴华等写的《大同伊斯兰教研究》一文,大人坟原址在大同城西门外的回民公墓里一个高台上,24位贤人的陵园由甬道、砖地、石碑、墓台、拱北(石墓盖)、纪念物等建筑组成。后记录24位贤人事迹的大量石碑不幸遗失,24人的身份也成了谜。大同清真寺明天启二年碑中有大元间,贤而且异者满喇二十四人,灵迹遍于天下,以宣其教义的记载。

(大同回民公墓的24“大人坟”,上面的石盖为石拱北。)

(大同回民公墓的24“大人坟”,上面的石盖为石拱北。) 

(四)、沽源梳妆楼元代墓葬

梳妆楼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为青砖方形横券无梁结构的穹窿顶建筑形式,楼体正方形,边长10.69米,通高9.1米。楼体下部为方形,四面墙体向上逐渐收分,墙体上部为女儿墙,再上为穹窿顶,南面开门,东西开窗。全楼建筑全部用砖,未用一点木料。早先内有壁画。顶上原有琉璃瓦镶嵌。

(沽源梳妆楼)

1999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其进行考古勘察,发现此处是一个长140米,宽74米的陵园。楼内是一座古墓,在地下2米左右,一座竖穴砖石墓,墓内并列三具棺木,中间棺木是半截松木,在横截面三分之一处锯开,内挖与人体相当的凹槽,死者置其中。东西两个棺木与现代棺木类似,但西边棺木出土后仍崭新如初,棺底有两层,上层有七个与北斗星类似的七个圆,史称“七星棺”。棺底全用青砖砌成,上铺一层枕木,棺与棺之间均用砖墙相隔,并有木条相衬,然后用铁条箍紧,上覆大青石。三名死者为一男二女,死者服饰华丽、考究,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质孙服和织金绵(纳失失),并具有等级很高的龙纹鎏金银带装饰,还发现朱梵文咒语及其图案。同时还出土宝剑、古钱币、铜印等若干珍贵文物。据文物专家介绍,元代蒙古人的墓葬在全国少见,而具有这种墓上建筑的墓葬形制,并以树为棺在河北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属罕见。

(沽源梳妆楼地下墓室,中间为树葬棺。)

梳妆楼为穹窿顶,内里八角,额枋之上为斗拱,斗拱之上为层层叠涩而成,穹顶有如天幕,表面用白灰抹光,高约15米。
    关于梳妆楼的最早记载,是曾任过宣化知县的清代黄可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编撰的《口北三厅志》:独石口北,上都河店南十余里,俗呼为萧太后梳妆楼,其制内外皆方,以砖为之,高二丈余,顶如平台,半圮,门东南向,左右两旁各有石窗。其外,四面各广三丈;其内下方,中为八角,上圆起花,如覆盖然。外有缘垣,基址尚存,蒙古谓之察罕格尔。蒙语察罕格尔,汉语意思是白色的房子 

20016月,梳妆楼元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对梳妆楼四周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发现墓葬24座,分为两个墓区。南区为贵族墓区,共发掘10座墓葬,墓葬的形制及规格较高,出土的随葬品较为丰富,另外还有两处建筑遗址;北区为平民墓区,共发掘14座墓葬,墓葬形制简陋,随葬品较少。

考古人员在墓葬发掘中还发现了青石碑文残片,一块残片上有“襄阔里吉思,敕撰,臣为……”等文字,为确定墓主人身份和建楼时间提供了重要线索,据《元史》所载阔里吉思生平推断,梳妆楼应该建于12981305年之间。地下墓葬中的一男二女,男应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阔里吉思,二女即阔里吉思的两个妻子,身份均是公主。梳妆楼建筑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又兼有西域伊斯兰风格,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处元代贵族墓葬群。

阔里吉思是汪古部的后裔,而汪古部中可能有人信奉伊斯兰教。也有的史学家认为墓主并非阔里吉思,而是木华犁部的伊斯兰教信徒。

穹窿顶建筑带有明显的西域特色,是随伊斯兰教的传入出现的。由梳妆楼推知这种建筑样式在元代已经形成了。梳妆楼极有可能是伊斯兰教的拱北。可以与其互相佐证的,有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遗址西南角的一座伊斯兰教拱北。退一步讲,即便梳妆楼不是伊斯兰教的拱北,那它也是吸收了阿拉伯的建筑风格,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额济纳旗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5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该城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城外西南角有一座带有异域特色伊斯兰教拱北(拱北指墓上的穹顶建筑),与沽源梳妆楼相似的方基穹顶外形。

 

(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城外西南角的一座伊斯兰教拱北)

三、张家口现今对外文化交流

以河北北方学院留学生为例。目前北方学院共有留学生1032名,都是学习临床医学专业,来自50个国家。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巴基斯坦留学生,占总人数的一半。而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国家,所以,有如此多的巴基斯坦学生来张家口留学,其原因,除了两国友好、张家口有适合他们学习的院校、专业,最重要的就是这座城市所具备的伊斯兰环境,能够满足他们宗教生活及饮食的需要。星期五主麻日、开斋节,巴基斯坦的男性留学生都会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会礼。留学生的大批到来,大大提升了张家口的国际知名度,增强了其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010年开斋节,巴基斯坦留学生在张家口市新华街清真寺)

四、结语 

草原丝绸之路自青铜时代已开始。草原丝绸之路在蒙元时期发展与繁荣达到顶峰,正式建立了驿站制度,设驿站1519处,有站车4000余辆,专门运输金、银、货、钞帛、贡品等贵重物资。元代以上都、大都为中心,设置了帖里干、木怜、纳怜三条主要驿路,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其中经过张家口区域的“木怜”道属西道,在元上都附近,西行经兴和路(今河北省张北县)、集宁路(今内蒙古集宁市)、丰州(今呼和浩特白塔子古城)、浄州路(今四子王旗净州路古城)北溯汪吉河谷(今蒙古国南戈壁翁金河)至哈剌和林。

这三条通往欧洲的驿路,构成了草原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往来中国,商队络绎不绝。草原丝绸之路的发达,为开放的元朝带来了高度繁荣,使草原文明在元朝达到了极盛。张家口区域也在那时遗存下上述诸多历史痕迹。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411月,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举行了首次中俄蒙旅游联席会议,三国就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研究,共同打造中俄蒙“草原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与旅游线路进行对接。

在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张家口应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充分发掘历史上张家口在沟通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上的作用,进而把握和创造新的机遇,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何会云,张家口学院历史学副教授。

Copyright © Chahar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浏览器访问本站
冀ICP备15009271号-1 冀公网安备 13070302000111号
地址:张家口市桥西区长青路19号
联系电话: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