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 张家口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 察哈尔资讯 > 察哈尔人物 > 正文
二人台笛子演奏家冯子存(一)
文章来源:《张北文史资料》    发布日期:2024/1/29    点击数:109 次

 

在张北这片神奇的文化热土上,曾经有位著名的二人台笛子演奏家,他的名字叫冯子存。

一、冯子存自幼热恋民间艺术,他深深地植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

1904年,冯子存出生在社火、秧歌盛行的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的一个穷苦民间艺术家庭,兄弟六人,他排行老三,还有一个妹妹。父亲冯玉是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穷得养不起牲畜,除耕种家中仅有的五亩地之外,还得去打短工糊口度日。因家境贫寒,冯子存只读了三个月的书。父母去世后,他跟随两个兄长一起生活。大哥会拉二胡、四胡及板胡等,知晓弦乐。二哥会吹唢呐、笙和笛子等,擅长管乐。受兄长的艺术熏陶,他从小就学会了吹拉技艺。1915年因生活所迫,十一岁的冯子存开始过起流浪生活。农忙时给人家脱坯、盖房、锄地、打墙、割麦、碾场,农闲及逢年过节,弟兄三人登台为家乡的晋剧和踩高跷、扭秧歌、耍龙灯、背阁、扛阁等社火活动伴奏,使他从小就熟练地掌握了许多阳原县的民间小调、民间乐曲、戏剧牌子曲和晋剧唱腔音乐,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民间音乐艺术营养,成为当地群众文艺活动中年龄最小、最引人注目、最受欢迎的演奏员。此外,他还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参加了家乡附近的“果立佛乐演奏班”,经常为三里五村的红喜丧事演奏,学会了《海青拿鹅》、《井泉水》、《柳摇金》、《醉太平》、《洪洞山》等许多古老乐曲,这些都为冯子存打下了坚实的民间音乐基础,将他牢牢地植根在民间音乐的沃土里。

 

二、坝上二人台培育了冯子存的笛子演奏艺术

1921年,在走西口的大潮中,17岁的冯子存为了糊口,随兄长到包头做皮活谋生。包头一带盛行一种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叫“打坐场”它是二人台的原始艺术形态。店铺晚上关门后,大伙凑在一起,不化妆、不表演、会拉的拉、会唱的唱、想听的听、想看的看,自娱自乐,自我消遣。坐场开始前,乐队先要演奏几首《喜相逢》、《西江月》、《八板》、《推碌碡》、《五梆子》等二人台牌子曲,唱的是《走西口》、《挂红灯》、《连成拜年》、《卖碗》、《卖菜》等二人台小调。这些朴实、优美、动听的二人台音乐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吹开了冯子存献身二人台艺术的心扉。他忘却白天干活的苦累,晚饭后一头扎进坐场参加演奏,手不离笛、笛不离嘴,直到散场才回家休息。在包头做工四年,他在坐场里整整吹奏了四年,期间学会了《水刮西包头》、《打酸枣》、《送四门》、《撇白菜》、《绣荷包》、《打樱桃》等三十多首二人台乐曲,还有《八板》、《柳青娘》等许多二人台曲牌、爬山调、内蒙民歌。天长日久,他的肺活量越练越大,指法越来越灵活,吹出的音色越来越清脆悦耳。四年的艺术实践,他娴熟地掌握了二人台那高亢、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熟悉了二人台欢快、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他又把自幼学到的民间音乐吹奏技巧自如地运用到二人台吹奏技艺中,把家乡的戏剧牌子曲、民间小曲巧妙地揉进二人台音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吹奏特色和艺术风格。冯子存笛子的吹奏技艺产生了质的飞跃,每晚到坐场来欣赏他笛子演奏的观众越挤越多,人们经常为他拍手叫绝、不愿离去。他深深感悟到二人台艺坛才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

 

(未完待续)

编者注:

1、图1、选自《张北文史资料》彩页。

2、图2   选自“张家口文化人”微信群

3、图3   选自郑铭著《话说张北》。

 

文章来源:《张北文史资料》

编      辑:吴金岭    

审      核:武少波


Copyright © Chahar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浏览器访问本站
冀ICP备15009271号-1 冀公网安备 13070302000111号
地址:张家口市桥西区长青路19号
联系电话: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