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张家口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 关于我们 > 学者论坛 > 正文
“两战”时期,龙、赤两县的红色教育
文章来源:孙登海    发布日期:2023/8/15    点击数:1482 次

1938年至1948年,是我党领导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从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十年,这十年是中华民族求生存、求解放,浴血奋战的十年,被称作“两战”时期。“两战”时期,龙关、赤城两县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两战”,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每六人中就有一人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同时,在那血雨腥风的年月里,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龙、赤两县依然没有忘记兴办教育,没有忽视对后代的培养。本文试就“两战”时期,龙、赤两县根据地和边缘地区开展的红色教育作一扼要的整理,以期再现当年的历史情状。

一、龙赤联合县的抗日教育和游击教育

1、历史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7月21日和22日,赤城、龙关两县相继沦陷。1938年6月,宋时轮、邓华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经海陀山奔赴冀东,支援冀东人民的大暴动,返回时,路经龙门所和赤城,日寇盘踞的赤城县城第一次解放,四纵队在赤城境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中全会,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抗战方针。冀热察区党委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构想。平北,是指北平北部,热河西部,张家口的北、东、东南部地区,即:昌平、密云、顺义、滦平、丰宁、沽源、张北、宣化、崇礼、怀来、延庆、赤城、龙关等地。平北根据地以龙、赤为中心,以海陀山为依托,是三块根据地面积最大,涵盖人口最多,军事战略地位最为突出的地区,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华北的心脏。如果将平西、冀东、平北三块根据地联为一体,将有力地牵制北平、热河、蒙疆,即:北京、承德、张家口大量的侵华日军,并对三座城市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为实现冀热察区党委提出的战略构想,1939年至1940年,我党派出部分干部深入海陀山区,化妆成各种不同身份的社会人士,秘密联系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建立地方武装。1940年5月,在海陀山腹地的纪宁堡率先成立起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龙赤联合县。龙赤联合县的建立,为日后平北地委和平北军分区的建立和进驻海陀山腹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1年6月,平北地委和平北军分区在海陀山腹地相继成立。地委驻地西坡,军分区驻地朱家沟,教导队驻地南、北碾沟。之后,又有龙延怀联合县、龙崇赤联合县、赤源(赤城、沽源)联合县建立,形成了以龙关、赤城为中心的圆形地域,令侵华日军既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平北抗日根据地所属各联合县成立后的第一要务,是开拓、发展基层政权组织,培养、发展地方武装力量,巩固、壮大民主根据地。然而,各联合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抓好武装力量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没有忘记抓好兴办教育工作。

2、成立组织,明确专人主抓:在平北地委的统一领导下,各联合县政府都设立了民教科。1941年之后,民政和教育分设,改称民政科和教育科。龙赤联合县首任民教科长苏景一。之后,又有童明远、郭步堂、乔佩玉任民教科长。改称教育科以后,高子扬任科长。民教科的主要任务,一是抓好根据地的民政工作;再一是抓好青年农民的扫盲和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投身抗日救国的积极性;三是努力创造条件,兴办抗日小学和游击小学,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教育,发动青少年参与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来。1945年1月,由于抗战需要,龙赤联合县解散,恢复赤城县和龙关县建制。乔佩玉任赤城县教育科长;李常文任龙关县教育科长。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到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候,乔佩玉、岳先枝任赤城县教育科长;李常文、傅洪任龙关县教育科长。

苏景一、童明远是龙赤联合县教育系统最早的共产党员。二位科长认真贯彻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教育工作“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突出教育为抗战服务,适应战争需要的精神。1942年,在纪宁堡村创办起第一所抗日小学,在校学生30人,之后,在东兴堡、前孤山等村办起抗日小学。1943年,龙赤联合县政府又在里长沟、跳石河、大庙子、元通寺、后孤山、平地等村,陆续建起抗日小学。到1943年9月,龙赤联合县共建起抗日小学9所。还在根据地边缘地区和游击地区,建起游击小学若干所。

3、教育少年儿童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抗日小学和游击小学除了学习文化基础课以外,还成立起儿童团,组织少年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查汉奸,宣传抗日主张。纪宁堡是龙赤联合县政府所在地,纪宁堡小学是抗日小学的样板,联合县采取多种措施,将小学办好。从延安来的大学生艾女士,本在联合县宣传部工作,县委将其调入纪宁堡抗日游击小学当教师。纪宁堡本来就是个小山村,联合县设立以后,县委、县政府机构和地方民兵组织均设立于纪宁堡,造成房屋特别紧缺,联合县政府克服困难,挤出房屋,为抗日小学解决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用房。1943年,是平北抗日根据地最为艰苦的年月,日本人除了经济封锁以外,还组织大兵团前来围剿、扫荡,日本的飞机三天两头前来轰炸。艾老师为了躲避敌机的袭扰,确保儿童的安全,她在与北碾沟接壤的一座山沟内,选择地势比较平坦,树木稠密、森然的地方,开辟为小学的野外教室,她请八路军战士给做了一块黑板,挂在一颗比较粗壮的树干上,小学生自备凳子,坐在树林内继续上课学习,这就是纪宁堡小学之所以称为“抗日小学”的思想内涵。在日本人飞机天天前来轰炸的日子里,艾老师带领小学生天天在树林里上课,几乎没有间断过学习的日程。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之余,艾老师将在宣传部收集到的根据地军民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和模范人物的事迹,编写成教材,讲解给学生听。如:地雷大王王文奎,民兵英雄何金海,女党员张秀英,巾帼英雄杨玉莲的故事,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抗日思想和英雄行为的教育。1945年3月18日,平北地委发出通知,在根据地各联合县开展向拥军模范赵顺学习的运动。龙赤联合县委宣传部,编印了《赵顺歌》,艾老师将《赵顺歌》选为小学生学习的教材,不仅让小学生学习,还要求学生背颂,然后,走家串户,通过《赵顺歌》,宣传赵顺拥军优属的事迹。她还组织学生学唱抗日歌曲,将儿童团组织起来扭秧歌、打霸王鞭,向群众、向社会宣传抗日英雄、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恨情仇的意识理念。

龙赤联合县还在根据地的边缘地区,两面政权的游击区,兴办游击小学——敌人来了,就停止教学,或者转移至深山僻静的地方进行教学。通过游击小学,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和救亡图存的思想。民教科还在两面政权的农村小学课本中,增添抗日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反奴化教育。组织男女青壮年到游击小学参加识字班,上夜校,学文化,学唱抗日歌曲。

龙赤联合县委宣传部向各抗日小学、游击小学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五不”运动,即:“不上鬼子的当;不念鬼子的书;不告诉鬼子实话;不替鬼子办事;不做鬼子的亡国奴。”要求学生学会、颂唱《查路条》歌:“同志我问你,你到哪里去?出门的路条儿,你可带着哩?掏出来看看,拿出来看看,才让你过去,咳,才让你过去。”《做军鞋》更成为儿童唱颂的歌谣:“王大娘,汗直淌,油灯下面做鞋忙。飞针走线手艺强,做出军鞋一双双。送给山里八路军,穿在脚上打财狼。”

……

1945年5月,《拥军模范赵顺》,被平北地委推荐给各联合县,做为全民学习的内容。各抗日小学、游击小学,都把《拥军模范赵顺》做为教材,不仅让学生学,还要求学生吟诵。内容是:“侯庄小山村,老人叫赵顺。人称赵五爷,事迹人人赞。率领他全家,事事走在前。公粮率先交,支前不怠慢。侦察敌伪军,情报联络站。军政过往人,接待称方便。物资坚壁好,石洞最妥善。掩护伤病员,长期经考验。早晨背进山,窝棚备茶饭。夜晚背回家,日夜不厌烦。粥饼喂亲人,自家糠菜咽。有时来敌情,沟洞藏病员。战士伤病重,医药有时断。远近寻土方,草药勤采办。伤员康复了,安全转前线。人人齐称颂,拥军老模范。”

二、为发展抗战教育而殉职的曹一川

龙赤联合县兴办抗日小学走在了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前列,给各联合县树立了榜样。1944年11月中旬,龙赤联合县县委决定,在海陀山区的上轿子村开办民校教员训练班,培训教师和区干部,旨在将纪宁堡小学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县各区,尤其是在游击区,进一步推开游击办学的经验。30多名学员集中在上轿子村接受培训,不料被叛徒告密,11月20日凌晨,后城据点满洲军一个营包围了上娇子村,将二区民教助理曹一川和30多名学员包围在一个院子内。曹一川为掩护学员转移,被敌人抓捕,于次日,被杀害于后城。

曹一川,男,原名曹克敏,北京市密云区黄土坝村人,1914年出生,家庭比较富裕,自幼饱读诗书,受到良好的教育。1931年,密云县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受聘到长城关口曹家路教书。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密云被划入所谓“非武装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占领密云,曹克敏无法在曹家路教学,回到黄土坎村创办私塾,教授村民子弟,宣传抗日爱国思想,抵御日寇的奴化教育。1940年夏,曹克敏觉得开办私塾宣传抗日救国的效果来得慢,效果也有限,不如自己亲自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去。时逢,我八路军挺进平北,开辟丰滦密抗日根据地,黄土坎村成了抗日游击区。在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引领下,曹克敏参加革命,成为我地下交通员。1941年,曹克敏化名曹一川,以教书先生为掩护,出任丰滦密三区教育助理,为我根据地作了大量的秘密工作,经常往来于敌我之间,引起敌特注意,两次被捕,但因定罪无据,两次均被释放。我组织部门认为曹一川身份有可能要暴露,将会为革命事业带来危险。1942年初,调曹一川去往平北,分配到龙赤联合县公安科工作,改名林森。他机智、锐利,在锄奸反特斗争中,做出很大的贡献。1943年,调任龙赤联合县二区任民教助理。1944年11月20日,曹一川被敌人抓捕后,关押在后城敌据点内,曹一川自称姓范,想瞒过敌人。但伪大乡职员中,有一个曾在龙赤联合县公安科举办的培训班接受过培训,后投敌,一眼就认出他是八路军公安科的干部。日伪军立即对曹一川严刑审讯,拒不招供,敌人将其杀害于东门外,时年30岁。

请看《晋察冀日报》1945年2月6日,记者光华写的报道。标题为:“赤城民族烈士曹一川被敌剜眼刺腹壮烈殉国,临死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赤城讯:去年11月20日,不幸被敌捉往后城的曹一川同志(县政府公安科员),日本营长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蔑视不理,旁边一个汉奸插嘴说:“营长问你是干什么的?”曹一川同志就气愤地对他说:“我是抗日的,你是干什么的?你们这些狗东西还有脸问我!”汉奸被骂得没脸开口了,日本营长却奸滑地笑道:“没关系的,不杀你,你要好好的说。”曹一川同志严厉地看着敌人和汉奸,使他们脸色都变了,他高声大叫“你杀了我,你杀不了全中国人,将来你们这些狗日的都得死在中国人手里!”他骂不绝口,锐利的眼光刺痛日本营长的心,敌人越发不安了、恼怒了,就残忍地剜去了他的眼睛,但曹一川同志一点也没有表示怕疼,反而骂得更凶了:“为抗日,为革命誓死不屈,你们这些狗日的,拿出我的心来看看!”

最后,敌人感到利诱威逼都不行了,就把曹一川同志拉到街上去枪杀,当时,曹一川同志在街上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直到敌人把刺刀穿在他的肚子里,他还在高声喊:“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曹一川这种壮烈的行为感动得汉奸伪军们都流下了惭愧的眼泪,许多老百姓都暗暗哭泣起来。

曹一川牺牲后,中共龙赤联合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学习他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并经平北地委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三、康玉辉兴学罹难的真相

1945年9月,龙赤两县第一次获得解放,两县的人民政府便着手整顿、恢复全县的教育工作。恢复教育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乏师资,同年10月,分别对日伪时期的留用人员,进行筛查,对那些具备初步文化知识的人员,予以留用,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师资培训,学习人民民主政策,学习文化知识,进行思想改造,结业后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1946年初,仅赤城县就恢复小学80多所。

1、赤城玉辉小学:明正统六年(1441年),杨洪于此建梯云书院。正统十四年,“土木事变”,北路八城遭毁,梯云书院随之毁弃。明景泰六年,叶盛建社学于此,并复建书院,名“望云书院”,后毁弃。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上北路驻赤城堡理饷同知汪之涛从“望云书院”截取部分房舍,再捐出自己的俸禄,办起赤城义学。乾隆四十年,赤城知县周学渊,捐银四百两,地一顷五十六亩,再次恢复兴建“梯云书院”。乾隆五十八年,知县戴允升复改为“望云书院”同治元年(1862年),知县姜由轼,对书院房舍再次进行加修,再改称“梯云书院”清末,赤城县知县罗毓祥,在此办起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十年,设为县立城区小学校,后改为两级小学校。日伪统治时期,仍为两级小学校。1946年初,上级调康玉辉担任两级小学的副校长,同年8月18日,康玉辉罹难,追认为革命烈士。1948年,赤城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康玉辉烈士,将赤城两级小学改名为“赤城县玉辉完小”。

2、康玉辉罹难过程:康玉辉,河北易县人。1919年,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38年,在易县参加革命工作,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赤城县贸易商店,即万合隆的前身,做商贸工作,担任商店副经理。1946年初,调赤城县两级小学任副校长。康玉辉任副校长时,组织学生在蔡木沟开垦十几亩校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旨在以校田收入提高学校的自我生存能力。

1945年10月,赤城县对日伪留用人员进行师资培训后,11月,再组织举办第二期培训。赤城县委宣传部为组办单位,成立培训班,学校设在今玉辉小学对面的孔庙里。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傅汉黎兼任校长,学员约50多人。师训班办了3个月后,老区派来学习的区干部、小学教师都回到原单位工作,年龄较大的新学员,培训结束后,则分配到各区参加工作,还有10多人参加了解放军。年龄小的学员继续学习,改称师范班。由于人数比较少,师范班附设在两级小学内,两级小学只负责文化课教学,学员的管理仍由县委宣传部负责。县委宣传部派遣女干部刘瑾华担任示范班的校长,但不住校,有什么事,由学员朱奎找校长请示和汇报。师范班的学员多数来自赤城、龙门所、独石口、样田和后城。龙门所的学员朱奎岁数比较大,思想也积极进步,被刘瑾华秘密培养为积极分子,并于1946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又发展了郭明、蔡培元入党。三个学生党员成为师范班依靠的进步力量。之后,又发展了李如宝、李如文、李中立三名学员入党。师范班的六名党员秘密成立起党小组。宋奎担任小组书记,公开身份是班长、学生会主席。1946年8月16日,刘瑾华校长召集六名学生党员开会,传达上级指示:赤城师范班的人数少,经费不足,上级决定合并到察哈尔省师范(宣化师范)学习,合并工作的具体事宜由康玉辉同志负责,六名党员协助。

1946年8月18日,由康玉辉副校长带队,送学员到宣化。行前,康玉辉作了动员,本着自愿的原则,愿意去的报名,不愿意去的留下。报名的约30多人,其中有两位女同志:岳凤英,样田人,郭丹桂,赤城人。临行前,康校长派宋奎带领5名队员提前走(打前站),到大岭堡安排住宿,提前烧开水。六个队员中有四名党员:宋奎、蔡培元、李中立、×××,还有二名校役(学校的勤杂人员,其中一名姓饶,赤城南大村人)。6名先遣队员早7点出发,上午10点左右到达大岭堡,找到村干部,安排妥住宿的地方,烧好开水,等待大队人马的到来。时近中午,依然不见大队人马的身影,宋奎带人原路返回去迎接学员队伍。当走到剪子岭下的半山沟时,遇到大岭堡村一位老乡,问见到一支学生的队伍没有?老乡说没有遇到,但听到南梁上有枪声。宋奎、李中立、蔡培元三人到南梁上寻找。遇到一个人只穿短裤,赤裸着上身,脸色煞白,用上衣捂着右肩膀,上衣和半个身子都被鲜血染红了,跌跌撞撞向大岭堡方向走来,宋奎上前询问,负伤的人介绍说,自己姓周,是赤城县邮电局的局长,碰到土匪了,被土匪打伤,要求快救救他。宋奎问见到康玉辉校长没有?周局长说,你们康校长被土匪给打死了。宋奎等学员把周局长护送到大岭堡村,找村干部,用担架送到三岔口的区公所。宋奎等学员将康玉辉校长被土匪打死的消息,向区公所作了汇报,要求向上级反映情况。之后,宋奎等几名学员原路返回去寻找康校长的遇难地。宋奎很警觉,他和李中立前面走,蔡培元和村干部及老乡带着担架隔段距离后面走,以防不测。他们找到康校长遗体时,康校长俯卧在山坡上,身下一滩血迹,子弹是从胸前打进去的,鲜血流尽而牺牲。牺牲时,康玉辉年仅27岁。此时,天色已经黄昏。宋奎他们抬着康校长顺着山沟往赤城方向走去,一会儿时间,县大队的同志赶来支援。当搜寻队伍回到赤城县城时,已经是半夜时分。

第二天,县里召开追悼大会,县政府秘书史万修撰写挽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称赞康玉辉为革命事业而牺牲,是英雄,是革命烈士。找到康玉辉烈士的四位学员,是“小勇士”。追悼会后,第三天,这些学员由老教师郭养田等护送,改道长安岭到沙城,坐火车到宣化。宣化师范当时有两个短训班,每班60人左右。

事后查明,杀害康玉辉的,由杨艾带领的所谓国民党“华北青年先遣军”所为。

杨艾,龙关县周村人。1941年任龙崇赤联合县一区卫队副队长。1942年在韩庄叛变,任日伪龙关特务队长。1945年龙关第一次解放时,被抗日军民抓获,因看管不严逃脱。之后,与国民党顽伪人员冯占亭、韩亮、宋者升、张文等十余人勾结在一起。在龙关李家窑村起获抗日军民坚壁清野时藏匿的8支步枪。1946年,被国民党任命为“华北青年先遣军”,杨艾自任队长。在龙关辛窑、八里庄杀害村干部张全、武珍等,破坏龙关县的土地改革。1946年8月,杨艾得到情报,在剪子岭伏击打伤了周局长,杀害了康玉辉。原来,赤城县委担心康玉辉带领30多名学员徒步宣化要走三四天路,路上学员的安全和对学员的管理都是个问题,就秘密派遣邮电局周局长协助康玉辉护送学员。当学员队伍走到山高林密的剪子岭时,康玉辉要求学员队伍放缓行军速度,由他和周局长在前面探路,结果被杨艾和汤占庭给打死打伤,酿成悲剧,但学员队伍则毫发无损。

解放战争时期,杨艾领导的“华北青年先遣军”改编为国民党龙关县保警队,到处为非作歹,祸害我农村基层组织和地方民兵组织,不久,被龙关县大队集中力量歼灭,杨艾只身逃往坝上。1951年被抓获1959年1月27日被依法处决。

3、师范班的去向:1946年9、10月间,国民党集中第11、12战区主力部队东西夹击张家口时,宣化师范短训班的学员都转移到涞源县吉河村。短训班120多名学员,再加上赤城30多名学员,共计150多名。在转移的旅途中,有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中途掉队逃回家乡的;有畏惧国民党凶险,革命意志不够坚定,放弃信念,不知逃往何处的;有路途生病,生死不明的。总之,一路“跌打损伤”,到达目的地后,已经不足百人。在吉河村学习不足2个月,都从事了革命工作,多数人为部队补了员,成为部队急需的低层干部。宋奎于1947年1月,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察哈尔省军区独立4旅第3团。在解放战争中,受到培养与锻炼,历任团、师、军保卫处保卫干事,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64年6月,转业到天津四机部712厂任保卫部长,1980年离休。

4、建国前后龙赤两县教育的发展:“两战”时期,平北地委所属各联合县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龙关县、赤城县,赤南县、赤北县都对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几期师资培训班的举办,为建国前后赤城县、龙关县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来了建国后龙赤两县教育的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赤城县有小学91所,龙关县有小学87所。其中:赤城县有高小41所,全县小学在校生4316人;龙关县有高小32所,全县小学在校生3782人。到1952年,赤城县小学增加到306所,其中高小(完小)125所,全县入学儿童16822人。到1960年,赤城县(含龙关县)小学发展到443所,其中完小211所,全县小学1041个教学班,在校生24971人。

龙赤两县小学教育的发展,与我党在“两战”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具有密切的关系,是我党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结下的革命硕果。

作者简介:孙登海,赤城县职教中心原党支部书记。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学术论文十多万字。

Copyright © Chahar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浏览器访问本站
冀ICP备15009271号-1 冀公网安备 13070302000111号
地址:张家口市桥西区长青路19号
联系电话: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