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宣涿怀联合县政府,根据上级“坚持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总方针,逐步建立起适合革命战争需要的教育体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革命干部,支援革命战争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指示精神。在那战火纷飞的艰苦年代,坚持办学,克服艰难险阻,在革命根据地南山区的宝峰寺组建抗日高小,培养抗战急需要的军政干部,谱写了宣涿怀地区教育史上光辉的篇章。
一、组建学校
1938年下半年,宣涿怀联合县政府由谢家堡村转移到上疃村。9
月开始筹建抗日高小。由教育科科长刘一天同志(真名李文忠,曾任张家口地区民政局长)主抓并兼任宝峰寺抗日高级小学校长。戴宗义任教师。校址就设在宝峰寺的寺院里。教室设在天王殿,学生宿舍在禅房,学生睡在两边的土炕上。在那白色恐怖的战争年代,县政府、教育科工作人员秘密深入到各村各户进行动员,希望适令爱国青年、儿童到抗日高小学习。经过认真艰苦的动员工作,到9月底,共招收适令学生22名,他们最小年龄为13岁,最大年龄为21岁(部分已婚)。学校将年龄不一,文化程度不一的22名学生编成(混合班、识字班、普通班、技术培训班),县政府制做一面校旗,旗上绣“宣涿怀联合县抗日高小”。10月初,宣涿怀联合县第一所抗日高小正式成立。
二、学生生活
抗日高小实行政府供给制,政府发粮食,菜金,粮食有:玉米、小米、高梁、小麦,政府发蓝布,统一做校服,自己做上衣,绑腿带、布鞋,老师带领学生轮流到上疃村推碾子,将玉米、小麦、高梁混合在一起。加工成混合面,蒸馒头,拌疙瘩汤、切面条等(岔河村刘成和担任炊事员)。学校将22个学生编成四个生活小组,各生活小组由组长负责,用两个小铁皮桶盛饭、菜,然后平均分给学生。学生还要自己上山打柴,用于烧水、做饭、取暖。为了解决学生吃菜问题,老师带领学生上山开荒种地(圣佛堂村南王家沟二亩地曾是宝峰寺学生开垦的荒地,现仍存在),埋山药、种萝卜、种豆角。虽然日军对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各类物资严重匮乏。但县政府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保障宝峰寺高小粮食、经费等方面供给。确保了宝峰寺高小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校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教学安排
教学课程: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当时的抗战形势,学生实行半天学政治、文化,半天做社会工作。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于受不同的文化程度影响。戴老师做了三块长3尺,宽2尺的黑板,分别立在教室、四大天王殿的神台上,分别讲课。由于敌我混占年代,没有正规教材,所以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设立教材。
政治课: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国共合作“十大纲领”、宣讲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学讲抗日民族英雄及他们英勇对敌斗争的故事、学唱抗日救国歌曲、排练小节目等。激发学生的抗日热情,进行革命启蒙教育、爱国教育和民族气节教育。县政府每逢有大型庆祝活动,都由抗日高小学生例队参加,并让他们唱歌、表演节目,活跃会场气氛。并多次参加死难同胞的追悼会,军民联欢会,由于出色的表现,均受到县政府领导及根据地军民的高度赞扬。
文化课:军分区发给课本和自翻印的小册子,戴老师学过的旧书、语文、算术,学讲有现实意义的古文、古诗,讲授民族英雄生平事迹,以激励学生的爱国心。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学生不过星期天,学生家长可不定期到学校看望学生。
作休时间:早上跑操,上午二节课,下午课外实践活动,晚上自习,夜间经常搞紧急集合、防空演习。虽然没有正规教材,但在戴老师的精心教育下,学生政治、文化总体综合素质都达到一定水平。
四、学校转移
抗日高小的建立,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寻找机会频繁进行扫荡、搔扰和破坏。县政府率领根据地军民百倍警惕,组织民兵、巡逻警戒。学生家长也为学校通风报信。一旦有敌情,立即组织转移。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游击教学,虽然战事不断,但不影响教学进程。从1938年9月,在宝峰寺建校以来,到春节期间,先后转移过三次,分别转移到过上疃的西坡根,下疃、小河南等村。1939年春,为躲蔽日军扫荡,抗日高小随县政府机关一同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圣佛堂村,校长由王觉民(又名王宵九针台村人)担任。教师队伍也得到充实。由过去一人,增加到6人(名单附后)。学生也由原来的22名增加到37名。教学条件、教材、教学设备等也都得到提高和改善。教室占现在李彦的四合院,东房住男生,西房住女生,老师住南房,北房是教室,学生坐在用石头搭起的木板上和炕上听课。伙房安在李秀忠的四合院,校长王觉民住在刘景州旧院北房。1940年初,校长由佟旭野兼任,并亲自讲时事政治课。由于受日军扫荡的影响,先后转移到过南山、岔河、涞水县的盘坡、下庄子,最后又回到圣佛堂村,直到毕业。
五、毕业生
宣涿怀联合县第一所高小,也就是宝峰寺高小经全体师生艰苦努力,顽强奋斗,自1938年9月至1940年9月,37名学生在抗日高小这所革命大熔炉里学到了文化知识,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觉悟,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两年的学业,由宣涿怀联合县政府颁发第一届“毕业证书”。从此各位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抗战的各条战线。他们中有6名学生考入十一军分区革命中学。校址在涞水县三坡一带。有4名学生安排到政府工作,有9名学生参加八路军,有4名从事教育工作,有4名从事商业工作,有2名学生学医当医生,其余年龄较小的回村参加根据地抗日和农村扫盲活动。成为根据地抗战工作中的生力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六、第二届学生
1940年末,日军在根据地的咽喉要道李家堡和大庙建立据点,频繁对根据地进行扫荡。10月20日,县长佟旭野被李家堡日军逮捕,县政府受到很大损失。抗战形势极度残酷,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为便于领导,中共平西地委决定撤销宣涿怀联合县,南山区归涞水县管辖。为此抗日高校招生工作暂停。1941年春,房(山)涞(水)涿(县)联合县政府恢复抗日高小招收第二届学生。校长分别由王有利和刘文亮担任。教师也做了调整和充实。特别值的一提得是易县王利兴老师,全家四口人,都在抗日高小教书。学校共招收学生40名,学生不再实行供给制。学生也是二年制,1943年毕业。1942年春天招收第三届学生,约50多名。1942年10月,抗日高小由圣佛堂村搬迁到涞水县的龙门村。1943年末,又搬迁回宝峰寺,改为宝峰寺高小。全国解放后,宝峰寺经改建、扩建、新建高小、初中、职中、职高中,林中至今。
附第一、二届师生名单
抗日高小第一届师生名单
姓 名 |
身 份 |
家庭住址 |
基 本 情 况 |
刘一天 |
校长 |
|
宣涿怀联合县教育科长 |
王觉民 |
校长 |
九针台 |
宣涿怀联合县干部 |
佟旭野 |
校长 |
辽宁省 |
宣涿怀联合县县长,被捕牺牲 |
闫兴相 |
教师 |
卧佛寺 |
|
戴宗义 |
教师 |
矾山 |
|
王树梅 |
教师 |
北京市宛平 |
|
许达(女) |
教师 |
|
香港某报总编 |
王景恒 |
教师 |
九针台 |
地下党干部 |
王好义 |
教师 |
涿鹿 |
|
刘植 |
教师 |
岔河 |
|
高连波 |
教师 |
北京市宛平 |
|
刘 权 |
学生 |
岔河 |
参军、教书、康保县工会工作 |
刘 亮 |
学生 |
岔河 |
经商 |
刘高和 |
学生 |
岔河 |
参军、尚义县武装部长 |
刘照和 |
学生 |
岔河 |
南下、安徽省当山县法院院长 |
刘玮英 |
学生 |
圣佛堂 |
嫁给王景恒老师 |
夏文考 |
学生 |
圣佛堂 |
1940年,日军飞机轰炸县政府时被炸身亡 |
张XX |
学生 |
圣佛堂 |
|
李长春 |
学生 |
圣佛堂 |
参军、任教曾任我军某部供给处会计 |
邢柱 |
学生 |
张各庄 |
经商 |
邢文炳 |
学生 |
张各庄 |
圣佛堂兵工厂上班,病故。 |
李懋 |
学生 |
李家沟 |
参军、从事商贸工作 |
李会 |
学生 |
李家沟 |
务农 |
刘运思 |
学生 |
牛角庄 |
务农 |
张耀相 |
学生 |
河北 |
从教 |
抗日高小第一届师生名单
姓 名 |
身 份 |
家庭住址 |
基 本 情 况 |
张耀德 |
学生 |
河北 |
从教 |
张辉森 |
学生 |
河北 |
务农 |
刘 维 |
学生 |
小河南 |
曾任涿鹿县政府招待所所长 |
张耀义 |
学生 |
小河南 |
从教 |
陶洪兵 |
学生 |
下疃 |
从事商业 |
马美玉(女) |
学生 |
宋家庄 |
务农 |
王翠娥(女) |
学生 |
宋家庄 |
务农 |
宋杏梅(女) |
学生 |
宋家庄 |
务农 |
郝占英(女) |
学生 |
宋家庄 |
务农 |
赵青 |
学生 |
谢家堡 |
安徽省黄山市团市委书记 |
郑学典 |
学生 |
谢家堡 |
南下、华北电利学院工作 |
马宝朱 |
学生 |
板铺 |
经商 |
马潭 |
学生 |
板铺 |
从事教育工作 |
马恒 |
学生 |
板铺 |
康保县公安局长 |
刘师 |
学生 |
桃园沟 |
务农 |
杨美芹 |
学生 |
桃园沟 |
务农 |
刘汉元 |
学生 |
桃园沟 |
务农 |
赵书 |
学生 |
池涧 |
务农 |
刘志品 |
学生 |
胡家沟 |
从医 |
周德公 |
学生 |
孔涧 |
务农 |
李胜杰 |
学生 |
孔涧 |
参军 |
李胜林 |
学生 |
孔涧 |
参军 |
赵文祥 |
学生 |
李家堡 |
参军 |
刘成和 |
伙夫 |
岔河 |
高小炊事员 |
|
|
|
共49人、教师8人、学生37人、员工1人 |
|
|
|
|
抗日高小第二届师生名单
姓 名 |
身 份 |
家庭住址 |
基 本 情 况 |
王有利 |
校长 |
易县 |
|
王觉民 |
校长 |
九针台村 |
地下党干部后任北京市水利局副局长 |
刘文元 |
校长 |
易县 |
曾任六区区长 |
刘植 |
教师 |
岔河村 |
|
王景恒 |
教师 |
九针台 |
|
王利兴 |
教师 |
易县 |
|
魏术英 |
教师 |
易县 |
王利兴之妻 |
王亚楠 |
帮教 |
易县 |
王利兴之儿 |
王晓铁 |
帮教 |
易县 |
王利兴之女 |
刘桂金 |
学生 |
岔河村 |
迎接苏联红军,后参军 |
刘桐 |
学生 |
圣佛堂 |
县政府、卫生局、县委党校校长 |
刘桂财 |
学生 |
岔河村 |
从教,曾任赵家蓬中学校长 |
刘桂珍 |
学生 |
岔河村 |
从商,县酒厂上班 |
刘书和 |
学生 |
岔河村 |
参军、卫生员 |
刘贺 |
学生 |
岔河村 |
参军、尚义县武装部长 |
刘凯和 |
学生 |
岔河村 |
参军、卫生员 |
刘太禄 |
学生 |
岔河村 |
参军,华北军区司令部通讯队 |
刘桂元 |
学生 |
圣佛堂 |
参军 南下、曾任济南大学校长 |
李会清 |
学生 |
圣佛堂 |
参军、包头药材公司干部 |
夏文宝 |
学生 |
圣佛堂 |
从教 矾山教书 |
李宣 |
学生 |
李家沟 |
务农 |
穆桂荣 |
学生 |
李家沟 |
务农 |
王治州 |
学生 |
上疃 |
从教 |
王梅 |
学生 |
上疃 |
从教 |
刘朴 |
学生 |
小河南 |
从教 |
王文 |
学生 |
小河南 |
县交通局工作 |
夏文元 |
学生 |
圣佛堂 |
参军、伤残回乡 |
抗日高小第二届师生名单
姓 名 |
身 份 |
家庭住址 |
基 本 情 况 |
李长久 |
学生 |
圣佛堂 |
沙岭农专保卫科长 宁远钢厂车间主任 |
刘景川 |
学生 |
圣佛堂 |
参军牺牲,北京公安纵队机要员 |
邢占俊 |
学生 |
张各庄 |
务农 |
邢占江 |
学生 |
张各庄 |
从商 |
刘文印 |
学生 |
刘家沟 |
粮库工作 |
刘永库 |
学生 |
连家沟 |
参军、当地公安局工作 副师级待遇 |
韩玉琛 |
学生 |
谢家堡 |
新华社驻香港分社干部 |
叶春生 |
学生 |
谢家堡 |
|
李云龙 |
学生 |
宋家庄 |
|
王景兵 |
学生 |
九针台 |
从教 |
刘文成 |
学生 |
九针台 |
参军 |
康玉山 |
学生 |
康家沟 |
赴朝作战 曾任当地法院院长 |
|
|
|
注:校长3名、教师6名、学生30名 |
|
|
|
尚有10名学生姓名不详 |
抗日高小歌词(教材)
哥哥大,弟弟小,
哥哥骑马快快跑。
弟弟玩木刀哈哈笑,
哥哥弟弟都长大了。
哥背枪,弟拿刀,
拿着刀枪杀强盗。
人民“三字经”
天荒荒,地荒荒,
不识字,是文盲,
不怨爹,不怨娘,
半种地,揽牛羊,
哪有钱,进学堂。
……
作者简介:讲述人:(岔河村)刘权、刘太禄,党员。
(圣佛堂村)刘景州、李长永。
搜集整理:夏文来,涿鹿县南山区历史文化研究会戏剧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