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想的简称)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给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了新的理念。114年前,中国人自主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通车,令世界所瞩目;助力陆路商埠“KALGAN”(音:卡拉干,是清末民初张家口的国际称谓)走向辉煌。113年后的2022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举办冬奥会,让张家口再次进入了世界关注的视野,并为祖国在世界上赢得赞誉。同时,充分展示了张家口作为“一带一路”西北地区铁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冰雪、草原、长城、古堡、铁路等文化,让世界了解了张家口,也让张家口走向了世界。以“一带一路”倡议审视京张铁路的历史与现实,更加引以自豪。在历史上,张家口是“南北互市通衢”,东接京张驿道,西连张库大道;京张铁路成为沟通京津两地、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蒙古草原及俄罗斯恰克图的大动脉。在现实中,张家口是区域铁路客货运输的中心,东进经京张铁路可达天津港,经张唐铁路可达唐山曹妃甸港;西行经京包铁路可达中(中国)蒙(蒙古国)边境口岸二连浩特市,经张(张家口)集(集宁)铁路可达中(中国)哈(哈萨克斯坦)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市。张家口火车站成为东临环渤海湾,西连大西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昔日的京张铁路和今天的京张高铁为张家口的发展曾经和正在提供强大的动力,为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更加由衷的怀念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詹天佑先生。当年京张铁路的设计和建造者们,用铁的事实粉碎了当年帝国主义所谓“中国人修不出铁路”的谬论,以此为中国筑起了铁路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因此说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愚昧、屈辱的近代中国铁路史的结束以及中国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建设和发展史的开端。而詹天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和“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先生致力于科技同仁团结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1913年他作为中华工程师学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被选为首任会长。从此以后,他以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博大胸怀,奖掖后学,扶持青年,悉心培育了一大批青年工学家,尽瘁于国家科技事业,堪称我国近代科技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一生淡泊名利,力求革新。他历任晚清和民国政府各种重要官职,却能洁身自好,建树卓著。他努力奋斗,力求国家独立富强,其道德风范令后人景仰。詹天佑先生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工程技术专家。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赞誉他是“中国人的光荣”。他的一生,是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和民族自强进步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光辉一生,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不仅惊叹他在铁路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更应深入学习他那些集中体现中国知识分子高尚品质和崇高风范的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于105年前的1918年2月撰写发表的《敬告青年工学家》(以下简称《敬告》)一文。詹先生的思想、信念、品格、修养充分地体现在这篇历史文献之中。全文仅1700余字,但字里行间却饱含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寄予了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健康成长成才的无限期望。事实证明,詹天佑这篇语重心长、字字珠玑的文章,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都将对广大青年学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将与中国古代荀子的《劝学篇》、近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现代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以及俄国巴甫洛夫的《致青年的一封信》一样,堪称永垂青史的道德教育名篇和启示后人成长成才的金玉良言。
一、《敬告》全文饱含着詹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及对祖国富强的热切企盼,堪称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詹天佑先生热爱祖国,志在工学事业。《敬告》一文,是詹天佑先生归国从事铁路建设已达三十年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针对正在成长的我国青年学生和青年科技队伍的实际,向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忠告。在文章开头他就写道:“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他说的“工学”,完全可以理解为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技术”。当然在他所处的时代,完全靠科学技术使国家富强起来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国的封建势力不允许自由发展和建设。但是在今天,要使中国富强起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早已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他还说:“纵观世界之潮流,物质进步,一泻千里”,我们现在不是常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吗?而詹先生在105年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一潮流,认识到了这一真理,实为进步思想的先躯。接着他指出“交通不便,何以利运输?机械不良,何以精制作?若夫矿产之辟兴,市场之建筑,孰非工学之范围,皆系经营之要着。呜呼,我工学家之责任,不亦綦重耶!……工学之前途,发达可期,实业之振兴,翘足以俟,将不让欧美以前驱,岂仅偕扶桑而并骑。” 在那个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蹂躏的年代,詹先生就已清醒认识到要使中华民族变贫弱为富强,最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重视人才,而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队伍,立志科技自立自强。同时他对祖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坚定地预言,我中华民族一定会赶上欧美、超过日本。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强国的民族气节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信念。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詹先生的《敬告》一文就已是那些用封建文化所腌制出来的八股先生们以及留学美国多年之后而变成唯洋人是瞻的奴才们绝对写不出来的好文章。詹先生的可贵可敬之处就在于他能做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他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能把中西文化中美好的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又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科学的、先进的成分。当时五四运动尚未爆发,而詹先生的思想中就已十分明显地包含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并将其统一于爱国主义的立场。这不能不说詹先生在当时就具有了高瞻远瞩的目光和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在今天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形势下,詹先生的上述思想对引导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学子深化初心使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科技自立自强教育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敬告》全文贯穿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堪称加强青年学子思想道德教育和全面成才教育的精神滋养
詹先生在《敬告》一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教育思想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全文贯穿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文中他专列一节讲到了“进德”。他以古今中外的史实作例证,深刻阐明对青年人才首先要抓好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道德者,人之基础也。学术虽精,道德不足,犹诸筑高屋于流沙之上,稍有震摇,无不倾倒。欧美富强,实普通人民,皆守自然道德所致也。近世人心浇薄,古道难行,毁谨厚者为迂腐,誉巧辩者为能才。而我工学家以实业为根本,切忌浸染于狂流。杨震四知之说①,阳明良知之谈②,乃道德最精之义,为吾人必守之箴。”詹先生将道德品质视作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为人处事的基础,一个人若没有坚实的道德基础,就不可能有精深的学术成就,即使偶尔获得一些学术成就,也是脆弱的、短暂的。一切以实业为根本的青年工程科技人员,都必须在德的方面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只有崇尚道德,才能提升人格境界。在此基础上詹先生对工程科技人员在“才”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视,并在文中专列一节讲“修业”。他向全体青年学子提出了“精研学问以资发明”的要求。即在精心研学前辈科学家、发明家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发扬创新精神、勇于创新实践,不断深入钻研与试验,以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提高、有所前进,取得新的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显然,这是在“才”方面的更高要求。詹先生对青年科技人员关于创新精神的要求,是和他的科技创新思想密切联系的。詹先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他在教育与培养青年人才时,热切希望他们要向斯特芬森、瓦特等世界大科学家学习,克服自满与懈怠情绪,相信他们只要“殚精竭虑,终有贯通之一日,又何难于发明哉?”。在当前高度重视铸魂育人、创新创业、科技自立自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新形势下,以上思想对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国家、强化青年学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全面成才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滋养作用。
三、《敬告》一文提出的“修业、进德、守规、处事”四大立身要则,堪称加强青年学子综合素质教育的至理名言
詹先生在《敬告》一文中,针对当时中国教育与青年科技人才的状况,为使青年学子能担当起社会历史重任,特向他们提出了“修业、进德、守规、处事”四大立身要则的教诲。深入浅出、引古喻今、推心置腹、循循善诱地阐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詹先生毕生倡导的爱国敬业、崇尚道德、尊重科学、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文中抒发无遗。在今天看来,这四大立身要则为青年学子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拓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而詹先生文中所提出的四大立身要则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修业上,詹先生写道:“精研学术以资发明。镜以淬而日明,钢以炼而益坚。凡诸学术,进境无穷,驾轻就熟,乃有发明。”这是“修业”的总要求。接着,先生指出当时青年学子修业上的缺陷在于“怠于深求,研究不足所致耳。青年学子,一出校门,辄辍学业,得一位置,已自满足。及至实地工作,亦惟求称职而已。至于退食之暇,尚发奋求学者实为少数。于是囿于旧闻,不求精益,甚至自矜一得,迹近恃盈,而彼邦日有发明,我则瞠乎其后。如是而望工学之进步,不亦难乎?”针对这些缺陷,先生提出了纠正之道:“故必从事业以求精理,温故业而启新知。凡外国有新理新器之发生,务研究其原因,而从事仿效,加以种种之试验,作出种种之模型,虽失败于前,必改良于后”,只要殚精积虑,终能融汇贯通,又何愁没有新的发明?这一节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在修德方面,詹先生指出:“崇尚道德而高人格。道德者人之基础也。”在先生看来,道德修养是人的立身之本。他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凡做一事,无论人言之是非,先求己心之安泰。必须以事业为前题。诉良心而无怍,方可坦然行之。勿屈己以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则。……皆我青年工学家所必守之道德也。” 这一节不仅阐明了立德树人、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更提出了道德修养的要求与方法。以上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综合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
在守规方面,詹先生首先提出了“循序以进,毋越范围”的总要求。接着他指出“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一蹴而几,非可永久。工程事业,必学术经验相辅而行,徒恃空谈,断难行事。”他所说的“学术”,就是书本上的知识,他所说的“经验”,就是指“实践”,光有书本知识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建树。詹先生在这里虽没有使用哲学术语,但他所阐述的道理,无不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在当时同样是难能可贵的,而现在也是同样必须遵循的。他还指出“是以东西各国,凡初卒业于学校者,无论成绩如何,必先居以下位,待其阅历渐近,逐次提升。故一旦位高权大,下级情形,既已深悉,统率驾驭,自必有方。事虽纤微,莫不了于胸中,而人亦不敢为伪相试。”凡事都要从基层、基础做起,要脚踏实地、遵循规律。接着他指出“以服从为要义,力祛骄矜,以勤慎为方针,务求深造。举凡细微之事,亦必躬自亲之。……故曰物有本末,事有先后,拾级而登,终达峰极。若夫浮躁狂妄者流,未有不败者。”他奉告青年学子要力戒骄矜、浮躁和狂妄,要谦逊、勤慎和守规,学人之长、躬身实践,在生活上要低调,工作上求高端,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既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尊规守纪教育的题中之义。同时这一点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既是发自肺腑的做人忠告,更是岗前职业能力培训的基本要义。
对于处事方面,詹先生首先提出了“筹画须详,临事以慎”的总要求。接着他指出“凡工学青年,一旦身亲实事,无论其职位高下,恒负一部分之责任,指挥多数之工人。苟筹谋稍涉疏忽,则群下因之误事矣。惟事必豫谋,通盘筹算,临时方免张皇失措之弊。”说明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未雨绸缪,做到心中有数。接着他着重在选择包工人员方面向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忠告。据载,詹先生对挑选修筑铁路的包工人员极为慎重,认为“开得价廉者,未必即是稳练老手”。有的包工头得知詹天佑喜爱花木,便登门送上数盆珍贵的桂花。詹天佑看出花盆内埋有金钱,识破来人用意后告诫对方,休想以行贿手段来取得包工权。因此他在《敬告》一文中,才强调选择包工人员要格外谨慎,“其人多狡猾善辩,对于经验较浅之工程管理者,恒存尝试之心,复能鼓其如簧之舌,逞一方面之理由。若不深察其性质,慎己之行为,鲜不受其愚弄也。”上述思想对于今天预防建筑领域腐败现象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教育意义。接着他笔锋一转“然而详慎云者,非犹豫之谓也。若把握不定,遇事踌躇,或因人言而轻更办法,则己之短处,适为人所窥破,其下更得施其蒙混之狡谋。及至偾事,人不我谅,必自损其名誉焉。就御下而言,过放任则自失尊严,遇苛刻则人怀怨望,必也兼用恩威,善于操纵,不假事权于人,不轻信左右,小心翼翼以为之,则鲜有偾事者也。”这既是加强健康身心素质教育、培养良好心态的至理名言,更是成就事业的处世之道。
詹天佑先生论述的以上四大立身要则,虽已时隔百余年,但在今天看来,其精髓仍不失为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思想道德修养的准则和加强青年学子综合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深厚的素质教育资源。
詹天佑已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关键词和带有标志性的历史符号。他不仅为今人留下了见证中国人尊严、荣誉、勇气和智慧的铁路,而且他本人走过的人生之路同样引人深思。用时髦的话来说,詹天佑算得上是一位“海归派”技术官员,在世界顶级学府耶鲁大学接受了“我为服务社会公众而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却在回国创业过程中屡遭排挤、歧视,用非所学。然而无论是被派到福州船政局学轮船驾驶,还是在广东博学馆任教,他都能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胜一行。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仍坚持“视公事如家事,以己心谅人心”的原则,“不因权利而操同室之戈,不以小忿而萌倾轧之念”。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他谨遵“修业、进德、守规、处事”的立身要则,事必预谋,通盘筹算,处事灵活稳健,对待下属“兼用恩威”,善处各种矛盾,耐人寻味。他的经历和思想,对于今天后疫情时代身处严峻就业形势之下的青年学子如何坚定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如何择业、就业和创业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总之,詹天佑先生留下的忠诚的爱国思想、严谨的科学态度、清廉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务实进取的人生境界、游刃有余的处世智慧,与今天所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同今天所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相契合的。若我辈后人能恒久学习,继续传承弘扬和不断发展,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翘足可待。到那时离詹先生的“将不让欧美以前驱”的梦想就真的不远了。
注释:
①杨震四知之说:杨震(?一124),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詹天佑在文中所讲,意为用“杨震四知”的精神指导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志趣诚笃”,“以诚接物,毋挟褊私”,言行一致,“凡做一事,无论人言之是非。先求己心之安泰”。
②阳明良知之谈: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创始大师。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古今学人,或以阳明为禅,或以阳明为儒,阳明以禅为门,以孔孟之儒为大道。在阳明心学中,本体可以浓缩为“良知”二字。引王阳明的一段话:“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
作者简介:赵宝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库大道历史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