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的本义
关于察哈尔的词义有多种,一般史学界同意法国学者伯希和的观点,认为属于波斯语,其意为家人、奴仆、卫士、宫殿卫队之意。蒙古军队西征以后把这个名词带到蒙古高原,再转入蒙古语后,仍具有上述之意。
据史料和《成吉思汗祭词》记载,察哈尔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成吉思汗建国初期,成吉思汗于1211年对金朝发动战争,其中派往金朝传达檄文的史臣名叫“察哈尔火者”,另外成吉思汗生前把以“察哈尔”命名的自己的一部分家人和贴身仆人赐给幼子拖雷之妻。以后“察哈尔”一词又见于蒙古文史书《黄金史纲》、《黄史》中。
在汉文史籍中,1541年成书的 《皇明九边考》卷六中以“好城察罕儿”的名称出现。另还见于明代的《武备志》、《登坛必究》、《国榷》等。在这些汉文史籍中,察哈尔一词有不同的译写:察罕儿、擦汗儿、叉罕儿、插汉等。目前的汉文“察哈尔”一词从清代开始沿用至今。准确音译应该是“恰恰热”或“恰恰勒”。
在外文书籍里,1664年写成的突厥文著作《突厥世袭》(蒙古诸王史纲)中第一次提到察哈尔名称。
作为部落名称的察哈尔
察哈尔从卫士演变成部落是从北元时期开始的。
元朝灭亡后,元顺帝退居草原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史称北元。到了达延汗时期,实行了万户制,将以前的小领地合并为6万户,分左、右两翼,察哈尔为左翼3万户之一,大汗驻察哈尔万户境内,是北元王朝政治中心,所以称察哈尔中央万户。它具有军事、行政和经济三方面功能,职责是护卫大汗和守护汗廷,同时负责汗廷的日常生活给养。《蒙古黄金史》中说“为利剑的锋刃,为盔甲的边侧,乃察哈尔万户是也。”从此,“察哈尔”一词名扬天下,察哈尔部一直居于蒙古宗主部的地位,成为北元大汗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达延汗驻帐察哈尔开始,到林丹汗抗清失败,察哈尔归附清朝,一共经历了六主大汗,均是察哈尔领主世袭汗位。
据文献记载,明朝时,察哈尔本部由8个鄂托克(蒙古语中把官户的人口、马牛等组成的资产叫鄂托克,一个鄂托克中包含着1-3个氏族)组成,统称察哈尔八部。按《蒙古源流》出现的顺序排列为“察哈尔呼拉巴特鄂托克、察哈尔克什克腾鄂托克、察哈尔浩齐鄂托克、察哈尔敖罕鄂托克、察哈尔察罕塔塔尔、察哈尔奈曼鄂托克、察哈尔扎固特鄂托克和察哈尔克木齐古特。到明初,乌珠穆沁、苏尼特也成为察哈尔的成员。
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林丹汗之子额哲被俘降后金,被编为八旗,安置在辽宁义州一带。1675年(康熙14年),额哲之子布尔民举众叛清,康熙发兵讨灭,随后“移其部众游牧于宣化、大同边(长城)外”,分八旗为东西两翼(今之左翼右翼),规定“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与各旗子民不同。清朝皇帝唯恐察哈尔部东山再起,在改编时将一部划为几个旗,或者将其拆散,把部众分别并入他旗,予以分割。又将察哈尔部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蒙古各地,因此,蒙古各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四十九旗,都有察哈尔部落。
察哈尔部落就这样被瓦解、分割了。
作为区域名称的察哈尔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11月,清廷在张家口始设察哈尔都统,从此,察哈尔由部落名称演变为行政区划名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该地区正好连接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同时又位于内地通往蒙古高原的必经之地,所以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
察哈尔都统统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总领旗兵,而不理政事。口外地方钱粮、旗民诉讼、缉盗,台站经费等事务,另由直隶省口北道所属口北三厅(张家口理事同知厅、多伦诺尔理事同知厅、独石口理事同知厅)分别负责。
清代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整整150年间,清政府共任命了79人担任88任察哈尔都统、代都统和署理都统之职。
从1762年开始,清政府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有计划地分两次从张家口征调2000名察哈尔蒙古官兵携带家眷,长途跋涉,西迁至新疆博尔塔拉,充实边防。他们戍边屯垦,开发新疆,先后驱逐各种侵略势力,确保了边疆安定。辛亥革命后,察哈尔沿袭清朝的总管旗制。
1914年(民国三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将察哈尔等蒙古地方改为察哈尔特别区域,察哈尔特别区域下辖锡林郭勒盟10旗、察哈尔左右翼8旗及境内各牧厂(官牧群,又称旗群)和兴和道(新设)。兴和道下辖7个县,即原属直隶省口北道的张北县、独石县、多伦县和原属山西省归绥道的丰镇、凉城、兴和、陶林4个县。其后,在内蒙古境内又先后设立商都、集宁、宝昌(今太仆寺旗)3个县。仍设察哈尔特别区都统,但职权扩大,“都统统辖所部军队,管理该管区域内军政、民政事务”。都统成为军政合一的行政长官,都统仍驻张家口。
1928年(民国十七年),察哈尔特别区改置为省,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并自直隶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10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全部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设尚义、崇礼、化德三招垦设治局。至此,察哈尔省共辖16县、3设治局(后均改为县)、1盟、18旗、4牧场群及达里冈厓牧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北京延庆县、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东部。
1937年到1945年,察哈尔省被日本占领并成为德穆楚克栋鲁普领导的日本控制区蒙疆的一部分。1939年以张家口为首都建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改中华民国年号为成吉思汗纪元。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下辖锡林郭勒、察哈尔、伊克昭、乌兰察布、巴彦塔拉5盟、察南、晋北2个由“自治政府”改制的“政厅”、包头、厚和豪特、张家口3个市。1943年起两“政厅”改制为省,察南政厅改为“宣化省”,下辖张家口市及万全、宣化、怀安、怀来、龙关、赤城、延庆、蔚县、涿鹿、阳原等10县;晋北政厅改为“大同省”,下辖大同市及大同、怀仁、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邱、朔平(右玉)、山阴、应、朔、左云、平鲁等13县。
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市解放,成为晋察冀边区首府和晋察冀中央局所在地。新的察哈尔省成立,省人民政府驻宣化市。共辖5专区、38县、5盟、18旗、1牧场。
1946年10月,晋察冀中央局撤往平山,察哈尔省政府机关撤往涞水,傅作义部占领张家口,傅作义任察哈尔省主席。
1948年12月24日,张家口再度解放,恢复察哈尔省建制,省会设在张家口,辖建屏、易水、雁北、察南、察北、平西、察东(曾称“平北”、“冀察”、“南口”)7专区、53县及张家口、大同2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察哈尔省只辖雁北,察南、察北3专区、32县及张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12个市辖区。1950年又将多伦等8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并入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从此,结束了察哈尔行政区划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