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张家口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 关于我们 > 学者论坛 > 正文
察哈尔都统署的前世今生   < 高鸿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5/6/10    点击数:38067 次

  察哈尔都统的设立推动了张家口的发展和城市提升,使张家口从一个边口要塞一跃而成为驻防都统的军政重地,为张家口日后发展成省直大市奠定了基础,成为张家口城市发展的里程碑。而察哈尔都统署作为察哈尔行区域的行政中枢,曾直接影响着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它的设立与裁撤,见证了张家口近200年的近现代史,是张家口一处重要的历史承载地。本篇仅以察哈尔都统署建筑历史沿革、察哈尔都统署政体变更展开粗浅研究,并对其整体维修情况和“察哈尔都统署历史陈列展”的陈展内容做简单介绍。

  一、察哈尔都统署建筑址探源

  察哈尔都统署,肇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是目前全国仅存的清代都统衙署,是察哈尔和张家口近现代重要的历史见证地。属张家口市重要近现代文物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察哈尔都统署位于张家口桥西区明德北街,其地北距长城隘口大境门0.5公里,南距张家口堡2公里,西依太平山,东傍清水河,镇关门大口,扼上下堡之官道。

  根据成书于明代万历三十一年的《山西宣大三镇图说》中宣镇上西路张家口舆图图绘,在大境门“马市”(当时尚未建来远堡)与张家口堡之间建有“抚夷厅”,按其示意标注应该处在察哈尔都统署的位置(图1 抚夷厅位置图)。2013年8月间,察哈尔都统署旧址修缮工程中,在三进院东南厢房后檐墙东侧房基下发现一处灰坑(图2 都统署发现灰坑位置图),经清理出土金元时期黑酱釉瓷罐十余件(图3 出土器物图),部分明代瓷片,以及少数动物骨骼。说明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肇建都统衙署以前,该地已有文化遗迹存在。是否为明代“抚夷厅”故地,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抚夷厅”,顾名思义,“抚”即抚慰、抚赏;“夷”是古代中原人对少数民族的统称。所以,撫夷厅当是明代接待北方少数民族官员的地方。抚夷厅的建筑年代,应该与蒙汉茶马互市有密切关系,虽然史料中没有其具体建筑时间,但考虑到明万历三十一年《山西宣大三镇图说》中已经存在的事实,结合《明史》中有关蒙汉互市相关事件的记载,抚夷厅应该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之间(《山西宣大三镇图说》开始编撰前)。明隆庆五年,宣大总督王崇古利用“把汉那吉”事件【1】,在大学士内阁首辅高拱、张居正的支持下,与蒙古鞑靼部达成议合,结束军事冲突,建立封贡关系,在大同、宣府开启蒙汉互市。此后,在顺义王俺答汗夫人三娘子的积极维护下,蒙汉维持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安宁和平。抚夷厅应该是这一时间内因互市需要而建的设施。2014年修缮施工中所出土的具有金元时期特点的黑酱釉瓷罐及明代瓷片等文物,有可能与该历史设施有关。

  清代,各地营建将军、都统衙署,多会在《清实录》中有奏请和竣工的记载,但遍查《清实录》惟不见察哈尔都统署肇建的奏章及起止时间,现在所用“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时间记述,见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成书的《察哈尔省通志·卷二十六·政事编》。而在此前成书的《口北三厅志》(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宣化府志》(清乾隆八年修二十二年订补重刊本)的相关章节中未有在该地建筑的记录,所设官衙营房也均不在其位置。由此分析,抚夷厅应毁于明末而不存在,故清初所设各类官衙均未能利用该处建筑。而清乾隆二十六年设置都统,肇建都统衙署,利用原抚夷厅旧址故地也就成为可能。《察哈尔省通志》上所载修建纪年应该源于现在已遗失的文献或都统署肇建、重修碑记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二、察哈尔都统署建筑规制布局

  察哈尔都统署建筑制式为清式一品官衙规制,布局以中路建筑为主,东西两路为辅,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现存中路建筑南北长162.25米(包括门前广场),东西宽44.96米,占地面积约73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055平方米。按建筑分布,自然形成四进院落。整体布局中轴贯通,左右对称,前朝后寝,主次分明,规制严谨,庄重恢弘。(图4 大门照片)

  大门前正面原建有高大的一字影壁,据传壁芯浮雕一“犭贪”(动物),以警示官员清廉莫贪。可惜该影壁早年被毁,影像无传。

  大门前原有带吊斗旗杆两根分置左右,也已不存。大门前两侧有高大的石狮一对,神形威武。东为雄狮,前爪下按绣球,寓意执掌乾坤,权利在握;西为雌狮,前爪戏小狮于下,暗喻“太师少师”之意,又有子孙不息的意思。

  大门,台基髙0.70米,符合清式一品官衙制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72.74平方米,悬山顶建筑。梁架为前后双步梁,用三柱五檩,纵向构件为“檩垫枋”三件,椽子为斜搭掌铺钉,横铺望板,其上苫背,筒板瓦屋面,施正脊、垂脊及吻兽。每开间各设两扇朱漆大门,明间二门轻易不开,只有接迎圣旨或举行重大活动时开启,平日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大门东西两侧各有面阔三间的倒座耳房,进深一间,建筑面积共计90.94平方米。悬山布瓦顶,施三柱五檩,梁架为中柱前后双步梁,前檐明间施隔扇,次间置槛窗。两栋倒座与大门以短墻相连。

  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五架梁硬山布瓦顶建筑,建筑面积共计158平方米。

  仪门,俗称二门,入衙官员及应邀参见都统人员需在此门外整理衣冠,以保证服饰得体端正,不失礼仪。仪门为硬山式布瓦顶建筑,总面阔七间,中间三间前出悬山卷棚顶抱厦,形成后硬山前悬山勾连搭式建筑。建筑面积170.08平方米。梁架前半部分施单步梁及通长大梁,其上承托卷棚部分的檐檩及瓜柱、平梁,后半部分施双步梁,明间用三柱,山面用四柱(增加耳房一柱),东西两侧山墙到顶,明间中柱位置设两扇板门,两次间砖墙体。(图5 仪门全景)

  三进院以正堂和东西耳房组成。

  正堂,又称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245.88平方米。前出廊,悬山布瓦顶建筑,五架梁前后抱头梁,施四柱七檩,纵向构件为“檩垫枋”三件,椽子为斜搭掌铺钉,横铺望板,其上苫背,筒板瓦屋面,施正脊、垂脊、排山沟滴及吻兽,前檐柱间施雀替,前檐明间辟门,次梢间为窗。后檐明间辟门,次梢间无装饰。

  正堂是清代都统处理政务的地方,民国时称议事厅。是都统署内最为重要的建筑,是举行节日庆典、迎接圣旨,举办重要政务活动的场所。也是新官到任行“望阙叩恩”之礼的地方,是都统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在都统衙署的建筑中最为重要,其体量也最为高大宽敞。(图6 大堂全景)

  正堂两侧东西耳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共159.86平方米。前出廊,硬山布瓦顶建筑。五架梁前出抱头梁,施三柱六檩,筒板瓦屋面,施正脊、垂脊及吻兽,前檐置装修,后檐为封护墙。

  三进院由二堂、东西各两栋厢房组成。南北厢房间与大堂后檐廊及二堂前檐廊有短廊相连,形成院落环廊。院落地面砖墁十字形甬路。

  二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189.05平方米,前出廊,硬山布瓦顶建筑。五架梁前出抱头梁,施三柱七檩,筒板瓦屋面,施正脊、垂脊排山沟滴及吻兽,前檐置装修,后檐墙露檐出,明间辟门,次、梢间无装修。二堂原是都统日常办公的处所。中间明间设有通向内宅四进院的槅扇门。里面是都统及家眷的生活区,为都统及家人生活的私密空间,衙署办事人员无故不得入内。(图7 二堂全景)

  东西耳房,均为硬山布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共计100.50平方面。前檐明间设门,次间为窗,后檐为封护墙。

  东西北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布瓦顶建筑,建筑面积共计152平方米。五架梁前檐接平顶檐廊,前檐明间设门,次间设槛窗。后檐为封护墙。

  东西南厢房,面阔五间,硬山布瓦顶,体量高大宽敞,建筑面积各为183.04平方米,共计366.08平方米。梁架使用人字梁,前檐部接平顶檐廊,前檐明间辟门,次间、梢间辟窗。后檐封护墙。

  第四进后寝院,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平面布局呈倒凹字形。是都统及家眷生活的地方。(图8 后寝院全景)

  正房,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247.5平方米。筒板瓦顶屋面,前檐接平顶檐廊,明间前出悬山卷棚顶抱厦,明间辟门,次间设槛窗,梢间无装修。后檐墙露檐出。

  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各为51.18平方米,共计102.36平方米。筒板瓦顶屋面,前檐接平顶檐廊,明间辟门,次间设槛窗,北侧山墙借正房梢间前墻,后檐封护墙。

  按照清代一品官员衙署规制,正房后原建有一排高大的后罩房,以保障内宅的安全,可惜已经不存,其形制无从考究。

  根据《清实录》记载察哈尔都统的管理职责及人员配置,都统署内设有左司、右司、游牧处、俸饷房(筹饷局)等办事机构,负责管理察哈尔八旗四牧群旗民的户口、婚姻、治安、派差、户口、稽查盗匪、档案管理、粮秣、马政、田亩等事务。作为一品都统衙门,还应设有官房(军机)、印房、折房、回事处(文秘处)等处理日常事务的部门,以及骁骑护卫室、待客厅等保卫、接待方面的部门。由于时间久远,又缺於记载,且东西两路建筑已不复存在,今天已很难准确的将现存建筑与其历史职能部门做一一对应,只能参考“直隶总督府”和“绥远将军府”等清代同级官衙内的设置分布,对察哈尔都统署的历史建置在现存的建筑格局内,按其职能性质、管理内容、繁杂程度、日常办公惯例等诸因素进行臆向安置,以加深人们对察哈尔都统署建置的印象。

  三、察哈尔都统署政体变更大事记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辛丑日,清廷设察哈尔都统,驻扎张家口,管理察哈尔镶黄、正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以及商都、明安、太仆寺左右两翼四牧场事务。设副都统二员,分别驻扎左右翼游牧边界。【2】察哈尔左翼四旗,东起正蓝,依次而西为镶白、正白、镶黄及右翼正黄东半旗,并当直隶北边外承德府、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厅界。右翼四旗,东起正黄西半旗,依次正红、镶红、镶蓝,并当山西北边外丰镇厅、宁远厅界,北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界,西至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界,东北至昭乌达盟界,东南至直隶界,西南至山西界。【3】约四万平方公里。(图9 清代察哈尔八旗驻牧位置图)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乙巳,颁给察哈尔都统、副都统填名敕书,命太同、宣化总兵,听察哈尔都统节制,张家口理事同知听其管理。颁给令箭、勘合、火牌、满洲蒙古条例各一份,以及都统、副都统关防。配随印笔帖式四员;设都统署左右司建置,定职责,明权限。授权都统对辖下人员的升迁、录用程序,规定了都统、副都统进京觐见的时间;责其对察哈尔八旗兵行围训练的巡视;【4】负责对阿尔泰军台署、张家口驿传道署的管理;监管钦差户部署张家口税司。定旗帜:察哈尔都统旗纛为镶黄,左翼副都统旗纛为正白,右翼副都统旗纛为正黄。【5】

  察哈尔都统所属兵一万零八百人,亲军二百四十人,前锋二百四十人,护军三千人,领催、马甲四千九百二十人,捕盗兵二千四百人。【6】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八月癸亥,裁汰察哈尔副都统一员,留一员驻劄张家口,协同都统一同管理八旗事务,遇都统外出巡查,即署理印务,【7】并具体负责阿尔泰驿路军台和苏鲁克牧群牧群事务。【8】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裁察哈尔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牛羊牧厂总管。【9】

  清道光三年(1823年)四月甲寅,改张家口满洲八旗、及左右两翼蒙古各佐领木戳为铸铜印。【10】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察哈尔官制:都统一人,副都统一人,八旗总管十人,副总管十人,参领八人,佐领一百二十人,骁骑校一百二十人,护军校一百十五人,亲军校四人,捕盗六品官四人。理事章京十七人。【11】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察哈尔在张家口设左翼垦务局,旋设东路垦务公司。【12】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辛酉,察哈尔都统诚勋首提将察哈尔、绥远城、热河三处改为行省,建议将直隶之宣化、山西之大同二府择要拨归察哈尔管辖,分设总督巡抚各员。【13】

  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甲申,察哈尔都统溥良奏设宪政筹备处。【14】

  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戊午,隆裕皇太后懿旨:大清帝国逊位于中华民国,由总理大臣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15】

  1912年,察哈尔都统署改为察哈尔都统公署,仍由何宗莲署理都统之职。

  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6月14日,改为察哈尔特别区都统公署,都统兼理民政,统辖察哈尔混成旅。辖区包括: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左右翼八旗、达里冈崖、商都各牧场及张北、独石口、多伦、丰镇、凉城、兴和、陶林7县。(图10 察哈尔特别区图)设机构:兴和道尹公署、实业厅、警察厅、都统署审判处、军警督察处、蒙汉教育事务所(后改教育厅)。【16】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10月20日,察哈尔特别行政区改为察哈尔行省。废除都统公署和都统制,改为省政府委员和省主席制,设政府委员7人。省政府驻都统署,设财政厅、民政厅(兴和道尹公署改组)、教育厅、建设厅(实业厅改组)、省会公安局(警察厅改组)、察哈尔高等法院等政府机构。辖万全、宣化、龙关、赤城、延庆、怀来、涿鹿、蔚县、怀安、阳原、张北、沽源、宝昌、多伦、康保、商都16县;崇礼、尚义、化德3设治局(预备县);察哈尔正红、镶红、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8旗;商都、左翼、右翼、牛羊牧群4牧群,及锡林郭勒盟和达理冈崖牧场。【16】面积约83万方里,人口178.6471口。【17】(图11 国民政府察哈尔省图)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9月,日本关东军携蒙古军攻占张家口,扶持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傀儡政府,驻都统署。下设政务委员会、总务处、民生厅、财政厅、保安厅。并先后成立察南财政金融委员会、交通委员会和教育复兴筹备委员会等机构。其中政务委员会和保安厅均有日本人把持。管辖察南10县,人口约200万。【16】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9月,在日军指使下,在张家口成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统辖伊克昭、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巴彦塔拉、察哈尔5个盟和察南、晋北2个自治政府,厚和(呼和浩特)、包头、张家口3市,32个县,36个旗。总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25万。伪“察南自治政府”仍驻原察哈尔都统署,辖万全、宣化、龙关、赤城、延庆、怀来、涿鹿、蔚县、怀安、阳原等察南10县。【16】(图12 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区域图)

  1941年(民国三十年)8月,伪“察南自治政府”改组为“察南政厅”,辖万全、宣化、龙关、赤城、延庆、怀来、涿鹿、蔚县、怀安、阳原等10县公署。【16】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1月,伪“察南政厅”改组为宣化省,移驻宣化。察哈尔都统署成为伪“蒙古联合自治邦政府”主席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的府邸,始称“德王府”。【16】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23日,八路军收复张家口,伪蒙疆政权灭亡。8月25日,察哈尔都统署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驻地。辖区范围:包括热河省、察哈尔省的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省东北部、绥远省东部和辽宁省西部的广大地区,下辖108县,人口2500余万人。(图13 1945——1947察哈尔省图)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成立,都统署为其办公地。【16】

  1946年10月9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战略转移撤往平山。15日,国民党军队傅作义部占领张家口,设察哈尔省政府于都统署。设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等机构。【16】

  1948年12月24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张家口。【16】

  1949年1月19日,华北人民政府通知成立察哈尔省政府(政府最初驻都统署),辖雁北、平西、建屏、易水、察南、察北、冀察(察东)7个专区以及张家口、宣化、大同3个市,共54个县12400个行政村,753.1000人口。(图14 1948年察省图)(同年8、9月经华北人民政府通令调整行政区划。将察哈尔省人民政府所辖之建屏、易水、平西3地区所属各县划归河北省。调整后的察哈尔省辖察南、察北、雁北3个专区,张家口、大同、宣化3市。计32个县,222个区,7482行政村,395.8976人口)省政府设民政厅、财政厅、文教厅、商业厅、农业厅、工业厅、公安管理处、税务局、粮食局、交通局、卫生局、省人民法院等机构。【16】

  1949年2月,乌兰夫主席率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机关由东北迁来张家口,入驻察哈尔都统署。【16】(图15 1951年察省图)

  1952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机关迁往呼和浩特市。【16】(图16 1952年察省图)

  1952年12月,察哈尔省建置撤销。【16】(图17 察哈尔省裁撤布告)

  1953年至2002年,察哈尔都统署成为张家口市政府机关单位的办公用房,先后入驻单位有:张家口市公安局、张家口市国家安全局、张家口市市委党校、张家口市地矿局泥河湾管理处等单位部门,并有部分成为职工家属用房。

  四、历任入主察哈尔都统署主官任职情况

  经查阅清历朝《实录》,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置都统至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满清结束的150年里,清政府共任命81人出任了92任都统、署理(护理)都统(见附表1)。察哈尔都统、署理都统任职情况依次为:

  乾隆年间有:蒿椿、巴尔品、安泰、巴禄、常清、乌尔图纳逊、积福、乌尔图纳逊、保泰、观明(署理)、乌尔图纳逊(署理)、博兴。共10人12任。

  嘉庆年间有:观明、佛尔乡额、贡楚克扎布、庆怡、兴肇、贡楚克扎布、成宁(署理)、祥保、松筠、伊冲阿(未到任)、庆溥、富兰。共10人12任。其中观明已记在乾隆年,故不重复计。

道光年间有:瑚松额、和世泰、博启图、安福、福克精额(署理、都统)、武忠额、廉敬(署理)、凯音布(署理、都统)、苏苏勒通阿(署理)、乐善、赛尚阿、布彦泰、敬(暂署)、璧昌、铁麟、禄普(署理)、阿彦泰(署理)、裕诚、双德、赓福(署理)、庆禄(署理)。共21人23任。

  咸丰年间有:恒春、西凌河、盛桂(署理)、华山泰(署理)、盛桂(署理)、穆隆阿(署理)、庆昀(署理)。共计6人7任。

  同治年间有:廉至(署理)、阿克敦布、廉至(署理)、福兴、廉至(署理)、色尔固善、裕瑞(署理)、文盛、杜嘎尔(署理)、庆春(署理)、额勒和布、奎昌(暂署理)、庆春(署理、都统)。共计10人13任。

  光绪年间有:瑞联、春福、穆图善、景丰、祥亨、谦禧、吉和、绍祺、托伦布、奎斌、吉顺(护理)、德铭、祥麟、芬车、奎顺、升允、溥颋,松寿、诚勋、额勒浑(暂署理)。共计20人20任。

  宣统年间有:溥良、黄懋澄(兼署)、冯国璋(未到任)、何宗莲(署)。共计4人4任。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洋政府察哈尔特别区都统公署时期,先后有15人出任18任都统、署理都统,依次为:

  何宗莲(署理)、段芝贵、何宗莲(署理)、张怀芝、田中玉(署理)、张敬尧(未到任)、田中玉、王廷桢、张景惠(未到任)、谭庆林(护理)、张锡元、张之江(署理)、郑金声(署理,未到任)、鹿钟麟、高维岳、商震(未到任)、张礰生(署理)、张会诏(护理) 。 其中何宗莲已在宣统年计算在内,此地不重复计算。(见附表2)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政府共任命14人、16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代主席,依次为:

  赵戴文、李培基(代主席)、杨爱源、刘翼飞、宋哲元、佟麟阁(代主席)、宋哲元、秦德纯、萧振瀛、张自忠、刘汝明。张礰生(代主席,流亡外省)、石友三(流亡外省)、毕泽宇(流亡外省)、冯钦哉(流亡外省)、傅作义、孙兰峰。其中张礰生已在察哈尔特别区都统计算,故不重复计。(见附表3)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伪察南自治政府、伪察南政厅、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期间,共有3人3任入主都统署,依次为:

  于品卿、陈玉铭、德穆楚克栋鲁普。(见附表4)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筹备委员会期间,2人2人。

  宋劭文、乌兰夫。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入驻,主席——张苏。

  1949年11月至1952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入驻,主席——乌兰夫。

  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置察哈尔都统,至1952年察哈尔省建置裁撤,先后有116人,担任了133任都统、代都统、省主席、自治区主席之职。其中7人2次担任、4人3次担任。另有6人未到任,首任衙署未建,4人流亡外省。计有107人曾以都统、署理都统、省(代)主席和自治区主席身份入主都统署。

  察哈尔都统署在长达190余年里,作为察哈尔区域的行政中枢,曾深刻影响着张家口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形势发展,它见证了大清帝国的乾隆盛世、辛亥革命的风云激荡、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边区政府的文化辉煌;也经历了满清王朝的衰落、军阀割据的战乱、日伪政权的消亡、国民党独裁政府的腐败、民主政权的初步探索、迎接了新中国成立的曙光。

  1982年,张家口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张家口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月,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决定将都统署院内所有单位和住户迁出,察哈尔都统署建筑群移交市文物部门管理。

  五、察哈尔都统署建筑历史变化

  察哈尔都统署,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第二任都统巴尔品营建而成,至今已253年历史。原建筑依据清代一品官衙建筑的规制营建,横向以中、西、东三路排列,以中路建筑为主,东西两路建筑为辅。纵向中路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正堂、二堂、后寝正房、后罩房;左右对称分布以旗杆、狮子、耳房、厢房,形成前有广场,后有夹道,中间四进院落的格局。东西两路前半部分建筑也依次以前后正房、厢房形成院落,并用纵向甬道或夹道相连通。后半部分则与中路贯通,西部建有花园、鱼池等,东部建有家庙祠堂等建筑,是都统和家眷的生活区域。

  按照《清工部工程则例》,衙署正堂、二堂的明、次间前部装修,应该均为四扇或六扇隔扇门,梢间上部为隔扇窗,下用槛墙。后檐明间也用隔扇门,以为通道。内部明次三间贯通为厅堂,东西稍间各用木格隔罩做成透空隔断,明间后金柱间设屏风墙,按照察哈尔都统的职级,绘有“寿山福海祥云麒麟”图。其他厢房、耳房的明间也用四扇隔扇门,次间用槛窗。这种建筑制式在同级衙府“直隶总督府”和“绥远将军府”里均可见到实例。

  察哈尔都统署历史上曾经过无数次修缮,清历朝《实录》中也有记载,有的虽然没有明确是都统衙署的修缮工程,但不排除包含维修都统署的内容,如“嘉庆六年(1801年)八月癸丑,贷张家口八旗兵丁一年钱粮,修补官房。”【18】“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甲辰“贷张家口满洲蒙古官兵俸饷银,补修官房。”【19】“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庚午,贷张家口驻防官兵修理房屋俸饷银。”【20】“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壬辰,贷直隶张家口驻防官兵俸饷银,修理房屋。”【21】“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癸卯,修直隶张家口驻防官兵衙署营房”【22】“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庚辰,谕军机大臣等:庆春奏,兵房因雨坍塌,请给款补砌一摺。本年秋雨过多,张家口官署兵房,半皆坍塌渗漏,该官兵栖身无所,亟宜赶紧兴修。”【23】“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己未,……本年六月间,张家口一带山水涨发,护营石土二坝均被冲决,驻防兵丁官房坍塌甚多。著李鸿章即行派员查勘,饬令地方官于秋闲赶紧修理。”【24】每次维修无疑都会给都统署原建筑留下痕迹,而导致都统署建筑形制、风格发生较大变化的,无疑是受其后的两次大规模重建或修缮影响,这两次大规模重修均因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

  其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间,八国联军德军一部,尾追西逃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侵入张家口,在“张家口空营内,将埋藏之军火刨出拉运,自行失火,伤毙洋兵数名,旗兵伤毙甚多,衙署房屋全行震塌。”【25】这次大爆炸所造成的衙署损毁后果,必然导致都统署一次脱胎换骨的重修。次年(1902年)八月,察哈尔都统奎顺奏:“修理营房经费请饬直隶补拨,以济要工。得旨:著咨商袁世凯饬司筹拨。”【26】证实了修复工程的发生。而这次大修给都统署建筑带来多大的变化和改动,可以从一些历史照片中找到一些线索。按照清代一品衙署的大门制式,都统衙署的大门应该为面阔三间的大门两侧设“一封书撇山影壁墙”或“八字撇山影壁”的制式,如 “绥远城将军府”(图18 绥远将军府大门),或“直隶总督府”(图19 直隶总督府大门)。察哈尔都统署建于清乾隆年间,虽然没有留下原始建筑的影像及照片资料,但其规制也应大致相仿。而从一张拍摄于民国初年的都统署大门照片来看,当时大门两侧却各为一栋硬山顶式房屋建筑,显然与应有规制不符,极有可能是大爆炸炸毁了大门及两侧的“一封书撇山影壁墙”或“八字撇山影壁”,重修中在其位置上改建了房屋,并在门外石狮两侧也加建了东西厢房。而通过大门、仪门可见大堂明间的门窗也非传统大堂应有的隔扇,而是改为中间单扇门两侧两扇玻璃窗的形制(图20 民国初年察哈尔都统署大门照片),反映出了重修后发生的形制变化。而另一张拍摄于北洋政府时期的照片背景中房屋仍为隔扇棂窗装修(图21 都统与外蒙人员合影)。又说明都统署这次修缮,仍保留了建筑的一些传统制式或做法,只是在局部上有所改动。

  其二,1937年8月21——27日,在日寇攻占张家口战役中,察哈尔都统署(当时的省政府)遭日军炮击和飞机数翻轰炸,“致省府房屋大半毁损,仅一间会客厅及东院会议室尚完整。”【27】可见都统署经此战火摧残毁损之状况。从1937年9月至1945年8月的八年日伪统治期间,察哈尔都统署先后被伪“察南自治政府”(1937年9月——1941年8月)、伪“察南政厅”(1941年8月——1943年1月)、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主席德王(1943年1月——1945年8月)作为政府办公地或官邸使用。这期间,在对都统署的修复中,中路主要建筑基本沿用了原建筑基址,但在各单体建筑形制上均有所变化,在建筑布局上也有所增建或改建。从南至北就各院落、各单体建筑逐个分析如下:①大门外石狮两侧建于1902或1928年间的东西厢房没有重建,恢复了院门前广场;②将大门两侧硬山顶正房改为南房开正窗;③按规制,原仪门建筑形制应是面阔三间的后硬山前卷棚悬山式单体建筑,两侧以一字影壁墻连接东西悬山式角门楼,角门楼两侧再以一字影壁墻接院墙后与东西两路院墻相抵,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进院落。修缮后改为连接东西耳房面阔七间的通脊硬山式,中间三间前接悬山卷棚抱厦。并且将耳房窗口上部用竖砖砌成弧形。④对大堂、二堂明次间进行了隔断,使原厅堂变成了跨院通道。⑤大堂、二堂后檐台明加宽,添加立柱,增加了日式平顶檐廊;⑥扩建了三进院东西两侧的南厢房;⑦北厢房前檐增加了日式平顶檐廊;⑧南北厢房之间、厢房与大堂后廊、二堂前廊之间增建了连接短廊;⑨后寝正房基本重新营建,纵向进深较大,外部檐头采用日式平顶檐廊,廊檐间隔设滴水瓦排水孔。⑩将原建筑装修中的隔扇门窗改为单开门和玻璃窗扇;虽然整体布局未变,但在廊檐的制式上和窗口的形制上明显吸收了日式建筑风格。而东西两路建筑虽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但从仅存的几排建筑门窗的做法上,具有明显的日式建筑特点,分析也是该时期所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都统署西路建筑被民居占用,几经拆改现仅存三排正房。中路建筑和东路建筑一直为政府机构办公用房。1973年,原张家口市委党校拆除东路北半部建筑改建办公楼一栋;1984年、1992年又相继拆除东路南半部建筑,建家属楼两栋。现东路建筑仅存一排正房。中路建筑上的前一字影壁和大旗杆,根据照片资料证实在伪“察南政厅”时期已不存在(图22 伪察南政厅时期),应是毁于1937年8月的日军轰炸。后罩房的拆毁应该与重新设计营建后寝正房有关,由于加大了正房的进深,占用了后罩房的空间,所以被拆毁,其拆毁时间应当在1937年至1949年之间。

  六、察哈尔都统署修缮工程

  察哈尔都统署肇建已历250多年,东西两路建筑已拆改殆尽,仅存中路建筑较为完整。而中路建筑也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满目疮痍。整体院落地面经200余年淤积,数次填垫,致使建筑台基已被深埋于地下,各房屋檐头折损,瓦件残缺,屋顶漏雨,椽望糟朽,梁柱歪闪,墙面开裂,油饰剥落等残损状况普遍存在。电线老化且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给建筑安全造成隐患(图23 都统署修复前)。

  察哈尔都统署旧址是我市重要的文物遗存,历届政府均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其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成为历年市人大、市政协两会的重点提案和议案。2002年,市政府作出决定,迁出所有院内单位和居民,整体建筑交由市文物部门管理,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按程序申报,争取尽快予以修缮。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察哈尔都统署整体维修工程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重点规划项目,争取到国家专项经费,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整个修缮工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以招标方式确定设计、施工单位,以聘请第三方工程监理保障工程质量,由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古建筑专家组评审验收,所有工程经费支出均施行财政审计核准后支付的管理程序。于2012年7月破土动工,至2014年9月底竣工。历时二年两个月,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期间,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在资金方面和技术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市直相关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供电局、市自来水总公司、档案局、市委党校、桥西区人民政府均给予了积极协助配合。

  这次整体大修,以不改变都统署历史整体面貌,使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施工为修缮原则;以察哈尔都统署中路建筑为维修范围;以新中国建国初所存建筑布局和形制为复原依据;以清除违章建筑,修缮建筑本体、剔除安全隐患,完善配套设施,设置消防系统,管线隐蔽工程为内容。

  修缮工程包括:清除院落多年填垫淤土,恢复原始地面4730平方米,并做砖墁硬化;对衙署中20栋73间建筑,全部实施揭顶或落架大修,更换了糟朽檩椽望板,重挂了瓦面;外墙墙面规整打点,内墙抹灰维护;檩椽望板及门窗装修做麻灰地仗朱漆油饰;在不改变原始布局的前提下,恢复了大门两侧倒座房和一进院东西厢房的建筑形制;拆迁周边违建3处;圈建围墙400余米;设置供水、下水、供暖、电路、消防管线地沟暗井;添置消防蓄水设施;补配了门前石狮。维修及新建配套设施建筑总面积达2571.06平方米,其中属于文物建筑2055平方米。(图24 维修施工现场)前广场及一进院新栽植云杉、油松树木9株。

  本次修缮工程,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勘测设计,北京大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土木工程,张家口市旺达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施工水电暖工程,张家口市宏垣电力实业有限公司承建供电增容工程,河北鑫隆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施工消防工程,河北木石古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受聘监理。

  都统署仪门、大堂、二堂原均有楹联,但早年遗失,内容无考。修缮后,根据察哈尔都统署的历史内涵,聘请市楹联协会原主席董汝河先生重新编写了楹联。仪门楹联:“都四牧,颁皇泽、布春风,恩施北国;统八旗,扼襟喉,控朔漠,屏翰京畿。”冠顶格紧扣都统二字,高度概括了察哈尔都统的职权、辖地以及施政责任(图25 仪门楹联)。大堂楹联:“修武备,固岩疆,厉兵秣马;倡文行,兴廉治,报国齐民。”表述了都统文治武功的施政理念(图26 大堂楹联)。二堂楹联:“居位常思民苦,为臣不忘国恩。”则体现了都统对自己、对下属修身自省自励的座右铭(图27 二堂楹联)。

  为了烘托都统署的历史文化氛围,依据清代都统衙署的建置规制,在大门上配置了覆斗式“都统衙署”牌匾,以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图28 大门牌匾)。在仪门左右按传统惯例,镌刻了两通碑刻,东侧为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敕命察哈尔都统巴尔品的敕谕碑,碑文记述了乾隆授予察哈尔都统的权限、管理范围、职责等情况,其文从《清实录》中摘取,作为察哈尔都统署的史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附文1)。碑阴,镌刻了察哈尔都统署平面布局图,以及各栋建筑的原始功用情况(图29 敕谕碑)。西侧为本次重修碑,记述了本次都统署修缮工程的情况,碑阴记载了本次修缮工程的相关单位(附文2)。两通碑均为赑屃座,蟠龙首,高3.05米,宽0.90米,汉白玉质(图30 重修碑)。

  由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将军监修,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的《察哈尔省通志》,是察哈尔自有建置以来唯一一部区域性史志典籍。全书二十八卷,涵盖了察哈尔省的历史、疆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物产、民生、民族等各个方面。我们从中节选出两万三千余字的重点相关内容,版刻四十幅,镶嵌在大堂前的东西院墙上,即赋予环境以文化内涵,又成为紧扣文化主题的独特景观,也为都统署留下了永久的馆藏文献(图31、图32 察哈尔省通志石刻)。

  为体现察哈尔都统的威严,察哈尔八旗的神武,复原制作了两尊清康熙十三年“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分列仪门左右(图33 铸铁炮)。

  为营造衙署的庭园效果,在二堂前配制了两尊大铜缸,以符合其都统衙署建筑的设施配置。(图34 大铜缸)

  施工期间,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市委邢国辉书记、侯亮市长,宣传部部长赵占华几次利用节假日到现场调研,检查安全情况,询问工程进度。市文广新局局长姜玉琛和主管副局长张宝贵在工程的冲刺阶段,坚持每日在现场办公,敦促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指导协调各施工单位。保障了都统署修缮工程的顺利进行。

  察哈尔都统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是张家口所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它的修复,为深入开展察哈尔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史证平台,为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增添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为全市的文化建设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作用,并为申办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季奥运会增加实力内涵,为张家口城市名片再添绚丽的色彩。

  七、察哈尔都统署历史陈列展简述

  “察哈尔都统署历史陈列展”由市文广新局主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具体承办,陈列展览工程由北京笔中展览展示有限公司设计、制作完成。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文字资料编写、图片搜集整理、展品征集安置、内容编排、板块及多媒体表现形式确认等工作。期间,召开多次展陈大纲研讨会和设计方案专家论证会,综合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最终展陈方案。于2014年8月25日开始布展,9月30日试开展,2015年元月1日正式对外接待参观。

  察哈尔历史陈列展以都统署内各单体建筑为展厅,内容以察哈尔的兴衰历史为主线,以察哈尔最初形成和建置撤销为起止时段,以各历史时期政体变革划分章节,以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作为历史贯穿,内涵时间跨度746年(成吉思汗建国1206——1952察哈尔建置裁撤)。

  仪门西耳房,这里展示着清代的官阶品级制度,以及一至九品文武官员的补服图案、顶戴花翎规制常识等,方便观众对清代官阶的服饰和察哈尔都统及辖下官员的品级官阶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仪门东耳房,这里展示着清代的八旗制度、清代全国各地设置驻防将军、都统情况、八旗兵戎装展示等。并通过多媒体视频,可以让观众对清代八旗的历史由来以及编制情况有所了解。

  大堂西耳房,这里展示着察哈尔都统署建筑发展史、历史沿革、各时期察哈尔都统署的使用情况等。通过大投影和建筑模型展示了都统署建筑的往事今生。

  大堂西侧厅,在这里模拟再现了都统正堂办公的场景。并就清代察哈尔都统的主要职责、察哈尔都统署机构设置、各级官员的职责以及察哈尔都统所辖各衙门的设置情况进行了介绍。

  大堂东侧厅,这里展示着察哈尔部落的起源、形成、定型的过程。从成吉思汗“大汗宫廷宿卫”怯薛军、达延汗中军驻帐之察哈尔万户,到皇太极降服察哈尔、康熙重编察哈尔八旗、雍正帝设口北三厅。通过察哈尔在历史上的几个重大节点,介绍了清代察哈尔蒙古归顺——反叛——归顺的发展历程,也揭示出清廷对察哈尔蒙古最终所采取的“留其名以笼蒙人之心,去其实以断不臣之念”的治理方略。

  大堂东耳房,这里展示着清朝设置察哈尔八旗的历史意义、察哈尔八旗官制、察哈尔八旗武备情况、游牧范围、各旗设置、人口状况等内容。并通过投影视频展现了康熙十四年平定布尔尼叛乱的历史场景。

  二堂前西南厢房,该展厅的内容起止时间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即清代察哈尔都统时期的150年。陈展内容有:察哈尔都统历任都统年表、察哈尔大事件中的伊犁戍边、抗击外辱等,以及察哈尔牧场、军台管理、钦差户部税务等。历任都统中介绍了首任都统嵩椿、二任都统巴尔品、三度出任都统的乌尔图纳逊、第十七任都统松筠、第六十任都统冯国璋、第三十一任署理都统何宗莲等。在触摸屏中设置了察哈尔都统之最的知识问答题,以及清代历任察哈尔都统、代署都统简介,观众可以通过问答和游览,增加对察哈尔都统情况的了解。

  二堂前西北厢房,这里展示着清代至民国初年(1761——1935年) 察哈尔以及张家口的商贸情况,可以了解到张家口作为当时北方最早的陆路商埠,在国家贸易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台示意了张库商道的走向,图版介绍了张家口的商号钱庄、通关管理、京张铁路、辛亥革命星火等情况,以及较有影响的察哈尔籍著名人物。

  二堂西耳房,这里展示着北洋政府时期察哈尔都统公署时期(1911——1928)察哈尔都统中的重要历史人物:通过视频、展板让大家对察哈尔特别行政公署期间的几任都统有所了解,如:张怀芝抵制火车站售票搭收现银的违宪做法;张锡元任内张家口发生驻军哗变事件;垦荒建屯的田中玉;平叛建桥的张之江;题写大境门“大好河山”匾额的高维岳;即代署过察哈尔都统,又担任过察哈尔省主席的传奇将军——张砺生等。同时也向大家介绍了张家口最早的中共党员——王仲一。整个展室以张之江所建通桥为背景,以重要都统人物所做的重要事件反映出风云变幻的北洋时期张家口的历史状况。

  二堂西侧厅,以北洋政府察哈尔都统公署时期(1911——1928)为背景,介绍了北洋政府时期历任察哈尔都统任职时间、机构设置、管辖范围、政局变革,重大事件、八旗四牧群人口状况、编制建制情况。以及冯玉祥与西北边防督办,李大钊在张家口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等。

  二堂东侧厅,以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时期(1928年——1937年)为背景,陈展着该时期的大事件、察历任哈尔省主席简介、政府机构设置、管辖范围等内容;记录了日寇策划“张北事件”,导致 “秦土协议” 的签订等历史事件,以及抗日同盟军察哈尔抗战等情况。

  二堂东耳房,这里展陈着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年——1937年),察哈尔省几位较有影响力的抗日名将。其中宋哲元、张自忠、刘翼飞、刘汝明曾先后出任过察哈尔省主席,方振武、吉鸿昌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创建人和组织者,武士敏是张家口怀安县人,是抗日战场上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二堂前东北厢房,以日伪统治时期(1937年8月——1945年8月)为背景。介绍了察哈尔伪政权的组成变化、历任重要人物、机构设置、管辖范围、日寇侵华罪行等;并对该时期国民政府流亡外省省主席任职情况、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根据地的开辟、八路军解放张家口、苏蒙联军日军与狼窝沟决战等情况作了介绍。

  二堂前东南厢房,以张家口第一次光复至察哈尔省建筑撤销为时代背景(1945年8月——1952年12月)。内容包括:张家口从第一次解放到新中国初期,入驻张家口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察哈尔民主政府、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的活动。以及张家口被誉为“第二延安”、文化城的情况;新保安战役、张家口第二次解放、重要历史人物、建制撤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迁入与迁出等情况。

  察哈尔都统署是中国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历史承载地,是我们张家口所独有的重要文物遗存和文化资源,191年的建置史和250余年的建筑史,使其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由于受展馆面积所限,展览只拮取了各个历史时段的暂短瞬间,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能让大家走进察哈尔的历史,了解察哈尔从设置都统,到行省裁撤的全过程。追随察哈尔的背影,回顾那些曾经发生在这方土地上的故事。

  察哈尔的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察哈尔的印记已经深深的烙印在张家口人的心底,成为一种本土文化的根系,成为一种文化行为的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的自然流露元素,也成为一种难以释怀、难以割舍的情怀,成为我市历史文化脐带的一部分。

  当建筑联姻历史,一定会分娩故事。而当这建筑饱经沧桑且沐浴过风云激荡,这故事也就有了传承文化的不同凡响。察哈尔都统署——一座清代衙署建筑的博物馆,一座察哈尔历史的收藏地,走进它,你会感受一番别样的风情,收获一份发现的感动。

  附文1:清乾隆二十七年敕谕碑文

  皇帝敕諭察哈爾八旗都統巴爾品及副都統等

  朕惟察哈爾地方 向設八旗總管 凡練兵行圍等事 每不能一整齊 宜設大員以專統轄 茲特命爾 駐劄張家口 總管察哈爾左右兩翼副都統 八旗總管 管轄滿洲蒙古官兵及張家口理事同知 爾宜持躬公正 律己嚴明 董率屬弁 訓練兵丁 練習行圍 以精技藝 整理器械 以壯軍容 所統弁丁 有不遵訓令者 聽爾參處 其選補承襲員缺 詳慎核定 一應俸餉確查咨領 尤須加意嚴飭官兵 不許滋事擾民 凡一切事宜 俱照題定事例辦理 至錢谷詞訟 民間情事 俱屬地方官管理 不得干預 其宣化 大同二鎮 附近張家口地方 亦聽爾節制 爾受茲委任 須實心率屬 加意訓練 如或怠玩曠職 責有攸歸 爾等慎之 特諭

  大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八月丙辰日

  附文2:察哈尔都统署重修碑文

  察哈爾都統署重修記:

  察哈爾,民族之部落,行政之區域。清乾隆辛巳(一七六一年),設都統,駐張家口,秩從一品,行政區域自茲始。掌京畿之鎖鑰,控北疆之要衝。來年,衙署成。歷一百九十春秋,至察省裁撤,百餘位都統、主席入主軍地要務,世事變遷悉以其證。

  都統署乃一品規制。中軸對稱,佈局規整。前朝後寢,尊卑有序。莊重威儀,禮制森嚴。實清朝官衙建築之典範,國家文物之瑰寶。奈時光磨礪,風雨侵蝕,倏忽二百五十餘載,東西兩院,既遭拆改,照壁旗杆,蹤跡難尋,中路建築僅存六十七楹,亦致凋摧零落,滿目蒼夷。故重修之事,民心所期。幸獲國家立項撥款,省市注資補缺,委專門機構負責,縝密籌畫,精心設計,擇良材,遴巧匠,遵傳統,依舊式。揭頂落架,更檁換梁。排患除險,髹漆重裝。二零一二年七月經始,二零一四年九月告竣,總投資三仟萬元人民幣。從而,國家文物得以保護,歷史文化得以傳承。正是:

  都統衙署,文史蘊藏。善加保護,恆久綿長。

  蒼夷盡去,涅槃重光。聿觀慶成,勒石以彰。

  張家口市人民政府

  公元二零一四年九月立

  注释:

  【1】“把汉那吉事件”即隆庆四年冬,蒙古鞑靼部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不满俺答汗多妻(三娘子)之恨,率其属阿力哥等十人降明,宣大总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利用俺答汗索要其孙的机会,在朝中内阁首辅高拱、张居正的支持下,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最终与俺答达成了议和,按双方达成的条件,双方罢战;鞑靼部归还板升城的汉人,把板升汉人的首领赵全押解给中国,明廷册封俺答为顺义王,允许他每年用500匹马进贡,朝廷赏赐同价的丝绸等物品,每年在大通关外开市贸易。

  【2】《清高宗实录·卷之六百四十八》

  【3】《钦定大清会典图·卷一四五》(《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

  【4】《清高宗实录·卷之六百六十九》

  【5】《清高宗实录·卷之六百五十二》

  【6】《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六》(《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

  【7】《清高宗实录·卷之七百六十七》

  【8】《清高宗实录·卷之七百七十四》

  【9】《清高宗实录·卷之一千三百十七》

  【10】《清宣宗实录·卷之五十一》

  【11】清光绪二十五年《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七七》(《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

  【12】《清德宗实录·卷之五百四十》

  【13】《清德宗实录·卷之五百七十七》

  【14】《清宣统政纪·卷之三十四》

  【15】《清宣统政纪·卷之七十》

  【16】《张家口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察哈尔纪事特辑》

  【17】《察哈尔省通志》

  【18】《清仁宗实录·卷之八十六》

  【19】《清宣宗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

  【20】《清宣宗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九》

  【21】《清宣宗实录·卷之四百三》

  【22】《清文宗实录·卷之二百二十》

  【23】《清穆宗实录·卷之三百十八》

  【24】《清德宗实录·卷之三十六》

  【25】《清德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二》

  【26】《清德宗实录·卷之五百四》

  【27】刘汝明“七七事变及张家口战役”《张家口文史资料》第27辑

 

 

Copyright © Chahar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浏览器访问本站
冀ICP备15009271号-1 冀公网安备 13070302000111号
地址:张家口市桥西区长青路19号
联系电话: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