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维,男,1946年出生,河北省蔚县人,蔚县秧歌(即蔚州梆子)乐队竹笛伴奏员,音乐、唱腔设计。
1960年考入当时的蔚县秧歌训练班,同年9月随团演出,担任笛子伴奏员,1961至1982年间,先后接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音乐作家娄生茂先生在音乐创作上的启蒙辅导,并经其介绍,到总政文工团学习。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对蔚县秧歌剧种音乐、唱腔和传统剧目的搜集与挖掘工作,同时担任了剧团的音乐设计。之后,他又接受了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李江先生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指导。1971年接受了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作家乔羽、陈紫在剧本创作和音乐创作的实际辅导。同年,接受了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的竹笛演奏辅导,学会冯先生的《放风筝》、《喜相逢》两首独奏名曲。从1979年始,先后接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何为、潘仲甫、余丛、傅学漪、肖晴和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室主任吴宗济以及河北省艺术研究所邵锡铭、李金泉等专家教授,在戏曲美学、北方梆子腔沿流、戏曲史、昆曲音乐的发展、语言发声等方面的多学科的多次授课和亲自指导。同时,先后自学了黄虎威著的《和声写作基础知识》、前苏联音乐作家伊·杜波夫斯基等合著的《和声学教程》和戈登·雅各编著的《管弦乐法》。1972年冬,剧团被解体。1973年招新学员改为晋剧(即山西中路梆子),任晋剧团的音乐设计。其间,白天搞晋剧,下班或晚上挤时间整理蔚县秧歌资料。1984年,调至工业系统工作,从此失去了他心爱的戏曲音乐创作生涯。但他进工厂后,始终坚持业余采访或资料整理工作,期间还先后参与了《中国戏曲志张家口分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张家口分卷》的采访和条目撰写工作。同时,为河北、山西两省戏曲志和音乐集成输送了50余万字的史料。18年间,调查采访走遍了张家口各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南部诸县的村村、寨寨、庄庄、堡堡。徒步采访,经计算,行程近五万里。198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峰先生赴蔚考察,得知此事,赞叹不已,激动地说:“基层竟有如此不怕苦累,一心为文艺事业献出毕生精力的好同志。应当予以表彰。”
1997年至2006年下岗。下岗期间,在继续挖掘整理的同时,先后两次鼓励和亲自帮助两家出资人员办起职业性的蔚县秧歌(蔚州梆子)和晋剧民营剧团。2006年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收集整理有关蔚县秧歌的资料。
1962至1973年间,先后为蔚县秧歌剧团(当时称蔚剧团)创作设计了《宝莲灯》、《赵连岱街女》、《香罗帕》、《红珊瑚》、《杜鹃山》、《红嫂》、《江姐》、《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两块六》、《改货单》等近50个大中小型剧目的唱腔、伴奏音乐与配器。1973年剧团改为山西梆子后,为该剧团创作设计了25个剧目的唱腔、音乐与配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大型神话剧《锁龙湖》和反映历史上民间著名戏曲艺人遭迫害的、平反昭雪后成为人民艺术家的《粉墨与悲喜》。创作编写的配合计划生育宣传的历史古装小戏《卖子改嫁》,荣获1999年张家口市国庆50周年文学作品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