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口美术界,提起“丁香”这个名字,总与两个关键词紧密相连:“刀锋下的山河壮美”与“讲台上的春风化雨”。这位生于1927年的回族艺术家,既是新中国河北版画艺术的拓荒者,也是塞北美术教育事业的燃灯人。从战火纷飞的青年时代到改革开放的文化浪潮,他以刻刀为笔,以讲台为田,在张垣大地上刻下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传奇。
丁香先生是一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画家。他早年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西画系,受教于著名油画家郭柏川教授,潜心研究西画技法和理论,为他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年轻的丁香先生毅然决然,告别父母兄弟,奔赴朝鲜战场。与战友们临危不惧,冒着战火硝烟,辗转于敌后前线,松林沟壑,夜以继日的进行战地创作。1951年秋季的烽火山阻击战中,丁香先生被自己所在部队一个5人战斗小组,连续击败了超出自己人数数十倍敌人的十一次进攻,消灭敌人360多名,自己无一伤亡,荣立特等战功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立即挥动画笔创作连环画,在硝烟弥漫,敌机不断轰炸的战争环境中,在防空洞点着蜡烛用白报纸、铅笔作画,有时躲进战壕掩体内画,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出45幅连环画《李飞和她的战斗小组》。这本反映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奋勇杀敌的美术作品,由志愿军政治部和华北军区政治部出版了单行画册,发到所属全军每个班一本。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战斗题材的漫画、版画、连环画、单幅作品,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志愿军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战士》、华北军区出版的《战友》等报刊上
回到地方后,丁香先后担任张家口市第五中学美术教师、市教育局教科所研究员,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美术专业人才,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荣誉证书、奖章”“河北文艺60年贡献荣誉奖”等奖项,
作为察哈尔故地成长起来的画家,丁香先生一直居住在察哈尔区域的中心城市张家口,对察哈尔的大好河山、历史文化充满了憧憬和热爱,并体现在自己的美术教学、探索和创作中。他特别喜欢用木刻的手法来描绘了礼赞那些经年累月的历史景象、人物和事件,他的作品《开路先锋》,正是表达了先生对詹天佑开中华自主修建铁路之先的万分崇仰; 木刻《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则反映了察哈尔及其张家口人民对察北民众抗日同盟军高举义旗抗日雪耻历史功绩的缅怀;
比起艺术家的身份,丁香更珍视“美术教师”的职责。1980年,当选河北省美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的丁香发起“蒲公英计划”,在张家口建立全国首个“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基地”。他设计的三段式教学法——“乡土素材采集”“传统工艺转化”“课堂创新实践”,让剪纸、莜面塑、炕围画等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1986年,其主编的《塞北儿童美术教育丛书》获国家教委科研成果奖,书中“用剪刀认识世界”的教育理念,至今影响着北方农村美术教育体系。
前不久察哈尔文化研究会部分成员专程来到丁先生家中,看望了这位为曾经的察哈尔,为张家口的美术事业做出贡献的老艺术家,并为他已闲赢整百,今岁应期颐大寿贺岁庆生。
丁香先生走过的历程,是既让刻刀成为记录时代的史笔,更是让美育化作滋养心灵的甘泉。在张家口这片英雄土地上,他刻下的不仅是版画上的万千气象,更是一个民族对美的永恒追求。
编 辑、视频制作:焦春金
审 核:刘文锦 焦春金
出 品:张家口察哈尔文化研究会视频工作室